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岑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岑氏要闻
岑氏支系梳理研讨会论文之一
信息来源:岑氏宗亲网
作者:
更新时间:2015-08-13 16:49:07
编者按语:
2014年10月31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的岑氏支系梳理研讨会,参加人员有广东、浙江、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的族人共27人,发表了11篇论文,现逐步上网,供大家阅读。
广东广西岑氏始祖
兄弟俩出生时间差距存疑的探讨
岑时一
广东岑氏始祖是岑正淑(或叔),广西岑氏始祖是岑仲淑。从目前浙江、广东、广西、贵州已有或已知的岑氏族谱看,都说岑正淑与岑仲淑是亲兄弟,正淑居长,仲淑居次。既是亲兄弟关系,出生岁次应相差不大。然而在今已有的广东岑氏族谱和广西岑氏族谱对各自始祖公出生的年代和具体时间的记述,却差别很大相距甚远。笔者看到比较早的广东谱是清朝光绪年间由举人岑绍尹主持编撰并作序的《新宁岑氏家谱》,该谱说正叔公“生于宋嘉定十年丁丑岁”。查宋嘉定十年就是南宋宁宗嘉定十年,岁次丁丑也就是公元1217年,近年新编写的广东各地岑氏族谱都沿用和肯定了这一说法。而于1997年编写的广西《岑氏族谱》对岑仲淑出生时间则定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1015年(笔者考证为1008年)。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为长兄的岑正淑却比次弟岑仲淑晚生二百多年,这给关心岑氏族史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广东岑氏始祖正淑公的后裔(包括移居香港和国外)和广西岑氏始祖仲淑公的后裔(包括移居贵州和云南)是全国岑氏最大的两个支系,这两个支系史实的协调、统一,对全国岑氏族史正确的阐述和史实的正确评价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笔者现虽已年老体衰,对这个经常萦绕心头之事,始终挥之不去,于是抽空去阅读一些资料并进行分析,在此愿意把本人的看法写在下面,作为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一、岑仲淑随从狄青参与平定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事后留在广西世代戍边守土是确实无疑的。
岑仲淑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参与征讨侬智高叛乱的战争缺少正史的记载,这是有其特定原因的,笔者在别的文章中已作过阐述不再重复,而在历代许多古谱、地方志、古籍、文物中均有记载和反映。
1、族谱记载,既有本姓族谱也有外姓族谱。
(1)广西岑氏古谱《田州岑氏源流谱》列传中说:“皇宋粤国公岑仲淑公,智勇绝伦,善兼歧轩术。仁宗皇以武卫上将军副狄青武襄公征讨侬智高,谓士卒曰:‘食君之禄,当分君之忧。自顾自命,有负君恩,则不忠不孝莫大矣。’临阵每身先士众。破归仁,克邕管,智高势穷遁走,由合江入大理国。捷闻于朝,留公治永宁军,加银青光禄大夫,都督桂林,象郡诸州兵马”。
(2)编于清康熙三十年的广西《岑氏宗记》是镇安古谱,该谱说:“仲淑字嘉善,……原籍浙江绍兴余姚县上林乡石人里岑王村,赋性灵敏,丰姿伟秀,身中面白,五柳须,广博经史,精熟武艺,通孙吴之兵书,善歧轩之妙术,平昔与狄武公交善。公系进士及第,官拜总官郎将。时岭南侬智高造叛,南土骚然,仁宗皇帝以为忧,命狄武襄公南征,以公为部将。于皇祐四年……,公提军追至昆仑关,贼堵御不能进兵,公密整军骑,张左右出其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大败。……于皇祐五年正月内,狄武公捷表上闻,钦赐麒麟武卫怀远将军。因公素得民心,留守桂林,象郡,都督三江沿边军马事,坐镇邕州。”
(3)现今广西天等县上映镇,宋代叫上映州,有古时留存下来的《上映许氏族谱》,该谱谱序说:“吾祖之上祖,原籍河南洛阳许州人氏,后来宗族繁衍,乃分支过闽,而隶直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白米巷,又名串钱街居焉。皇祐四年,侬智高陷邕州,九月,朝廷命狄青为荆湖宣抚使,督诸军讨侬贼,吾祖从征。至五年正月,狄帅妙算于上元之夜,张灯火,设大宴,饮通宵,与宾主将士共宴畅饮。即晚二更,称疾暂起,使孙元规主席,客至晚未散。忽有驰报,是夜三鼓狄军已夺昆仑关矣,大败侬军于邕州。侬贼败走云南大理府,死于广平南。狄帅调师,留武威将军岑仲淑(即田州之祖也)镇永宁军……。时吾祖有功绩,已封武威将军,复开拓边土。朝廷议奏,以吾祖开疆有功,且熟谙诸夷情,世守斯土。诏从之,遂得授世袭上映州职。”这篇上映州许氏族谱序文明确提到岑仲淑是随狄青征讨侬智高获胜后留在广西的。
(4)贵州省罗甸县有编于明朝永乐初的《杨氏族谱》,当今杨氏后裔杨光彬于2014年1月5日给广西岑氏宗亲会理事长岑仲平发来电子信件说:“因绘制先祖作战迁移示意图我核对史料时,无意中看到网上有些言论说‘岑自亭’这个人是虚构出来的,但我觉得很奇怪,就算岑姓的人自己虚构,我们姓杨的就没必要虚构‘岑自亭’这个人了吧,可我们源正明永乐初期的古谱却明明写着‘五世杨光滨于神宗元丰四年会泗城储武德将军岑自亭征讨横州屠虎、翟九牛、朱儒、谢如意、范子龙之乱。绍圣四年丁丑二月,滨公往龙州祭奠祯公墓……’,明明我们的家谱上都提到岑自亭,但为什么有岑姓的后人为了证明泗城地区岑姓不是来自中原,而说是虚构出来的呢。”这封信件说明岑自亭(或作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与杨氏五世祖杨光滨(也在广西任职)有过剿乱的合作。岑自亭是岑仲淑的儿子,于宋仁宗嘉祐五年袭父职,被授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和兼任来安路都总管之职,后不久便把帅府从邕州迁往今马山之乔利。宋代的泗城属来安路管辖,岑自亭以其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和兼任来安路都总管之职权从泗城抽调兵马与杨光滨合作清剿横州屠虎、翟九牛等之乱完全是可能的。宋神宗元丰四年距宋仁宗皇祐四年仅过去二十九年,作为自亭公之父的仲淑公于皇祐四年随狄青到广西征讨侬智高在时间上是衔接的。
2、古籍记载
(1)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第175册。方舆汇编第1452卷泗城府部刊登有明王守仁所作《泗城土府世系考》,考文说:“宋皇祐间,侬智高寇扰粤西,杨畋等征讨,久无功。四年九月,上命枢密襄公狄青为荆湖宣抚使,督诸军讨智高,以麒麟武卫怀远将军岑仲淑从,大破智高于邕州,智高窜奔广南,襄公还朝,仲淑善后。五年正月仲淑平广南,智高复窜大理,遂死,函首至京师,仲淑驻镇邕州,建元帅府,都督桂林、象郡、三江诸州兵马,封粤国公。”王守仁是明弘治、正德、嘉靖时代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是思想家和军事家,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这篇考文是最具权威性的。他为什么要写这篇考文?原来王守仁与岑仲淑都是浙江余姚人,王守仁的祖母就是岑家的闺女,他年轻时常到外曾祖公家探亲和玩耍,有机会看到岑家的族谱。岑家的族谱有元朝至治三年三月谷旦由时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枢密院使兼国史四明袁桷所作的谱序,序文说:“……其从子,长正淑,宋进士,官上柱国卿,迁居广东;次仲淑,官拜沿边安抚使,银紫光禄大夫,即今广西泗城之派也。”这篇序文给王守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明嘉靖年间受世宗之命到广西平田州之乱时,自然忘不了要对泗城的岑氏世系作一番考证,以作为袁桷谱序“泗城之派”的注释和补充。
(2)、清朝乾隆十二年由刘墉、嵇璜主持官修的《清朝文献通考》卷324载:“宋皇祐间,余姚人仲淑从狄青打侬智高,留镇邕州,都督西南三江诸州,增泗城州、利州,历元、明皆岑氏守之。”又“臣谨案……自宋以来,各土官如镇安之岑,向武之黄,都康之冯,上映下雷之许,类皆狄青……将,率所部留戍裂土世袭。”
(3)、刘锡蕃著、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三年出版的《岭表纪蛮》第二十三章土司——土司之起源说:“ 通志云:‘广西两江溪峒,旧为荒服。唐太宗时,诸夷内附,始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以其首领为刺史’,是即为土司之萌芽时期;通志又云:‘宋参唐制,析其种落,籍其民为壮丁,以藩篱内郡。其蛮长皆世袭,分隶诸寨,总隶于提举。’土司制度,至此时乃完全确立——即为其成熟时期——惟其时为土官者,皆蛮夷酋长,而统之以汉人耳。至狄青讨平侬智高乱之后,悉以汉人易之,蛮人之政权,乃悉落于汉人之手,汉人乃代蛮人而为其土官。”在本章十七——广西之土司中说:“此等土官,悉受邕州都督节制,其时为都督者,即为田州始祖之岑仲淑。其后岑氏据有田州、泗城、镇安、归顺、思恩之地,广西之西半,几完全为土司区域——此区域中,亦几乎完全为岑氏区域——至于此时,蛮人之政权,乃完全入于汉人之手。”在本章二十节中说:“吾人观此,则岑氏之繁荣盛大,久而且强,其所由来,亦非偶然矣!故论开拓广西之功,以狄氏为最大,然荜路蓝褛,共启山林,使汉人在广西之势力发扬光大,至于永久,则不能不归功于当日之诸土司,而尤不能不归功岑氏土司,岑氏者,诚开辟桂西之先锋,而有大造于中国之版图者也。”这本书也十分明确岑仲淑是宋仁宗时随狄青征讨侬智高来到广西的,因征讨有功而授以广西西部各土司的总都督,驻镇邕州,其后代逐渐成了岑氏各土司的首领,对广西的开拓作出了巨大贡献。
(4)《唐宋八大家全集》欧阳修全集中有一篇叫《赐溪峒进奉助恭谢贺冬贺正水银绵绸等敕书》,全文是“汝世膺朝宠,能抚其人,时效乃诚,善修其贡,载为忠恪,深用叹嘉。”这篇敕书是皇帝答谢贺冬贺正进奉礼物的,这些礼物是谁从哪里送来的?尽管编者把姓名和地方给略去了,但从所送方物看,是可以分析出它是来自何处的。宋朝有一位作家叫周去非,他曾在桂林做官写了一本叫《岭外代答》的书,书中讲到岭外物产时有“水绸”,说:“广西亦有桑蚕,但不多耳,得茧不能为丝,煮之以灰水中,引以成缕,以之织绸,其色虽暗,而特宜于衣。”这里所说的水绸就是敕书中说的绵绸了。《岭外代答》还讲到炼水银,说:“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丹砂禀生成之性,有阴阳之用,能以独体化为二体,此其所以为圣也。”从周去非的这些记述,可以知道所上贡的绵绸和水银是来自广西的邕州。那又是谁上贡的呢?敕书中有“汝世膺朝宠,能抚其人”之句,“世膺朝宠”可以肯定他是有贡献和被授予官职的人,“能抚其人”的“抚”就是指安抚,是什么安抚?敕书标题有“溪峒”二字,连起来就是溪峒安抚,“其人”是指军民。周去非在书中讲到并边时,把“边”分为沿边和次边,把邕州列为沿边。这样上贡礼品这位官员的官职就可以看出来了,那就是驻镇邕州的“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这位官员上贡礼物的时间是宋仁宗至和三年(敕书落款月日是十二月五日),是平定侬智高叛乱归仁铺战后的第四年(公元1056年),在这个时候有“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这一官衔并且是驻镇邕州的,除了岑仲淑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人了。
3、地方志记载
(1)由(清)五誉命篡修的《西隆县志》(康熙12年抄本)刊录有一篇当时给官府的申诉状,该状文说:“具呈西林县潞城亭武举潘成炽、里长潘国佑、武生潘宗诗、生员潘成宠为藐法、违断、串党、肆行霸业、负租号天事。窃炽等始祖潘镐自大宋皇祐年间随武德将军岑仲淑征破侬寇,稍有微劳,给地赏功,分戍潞城地方。在昔,此地未有田,时间有山居种作烟户,三年两迁,去留不定。当时潘镐爰始开辟,是炽等在潞城落业,自宋迄今经历几百余载,相传数十余代,后土安业已非一日,国朝康熙四年改土归流,蒙各上宪俯念炽等前劳,将炽等祖上垦过田亩仍今耕,管该地钱米二粮,稽查盗匪、命奸,均专责成,……”。此篇申诉状,反映了他们的祖先是随岑仲淑征剿侬智高而来到广西的,在邕州打败侬智高后,又随岑仲淑经今田林和西林入特磨道追剿侬智高残兵,侬智高余党被彻底肃清后,岑仲淑的部下潘镐等按照宋仁宗给仲淑公戍边守土的诏命,被分给土地,一边耕种,一边戍守潞城地方。
(2)编于清乾隆二十一年的《镇安府志》第三卷土职说:“镇安土府,宋时于镇安峒建右江军民宣抚司,元改镇安路。宋皇祐年间岑仲淑随狄武襄公征侬智高,以功留镇邕州,六传至岑世兴,以其第五子岑刺辛分理东路,是为镇安土府。”
(3)编于民国二十五年的《乐业县志》——广西民族之由来,附泗城民族中说:“自秦始皇置桂林、象郡,徙中州之民以实之,是为汉族来广西之第一时期。五胡僭乱,晋室南迁,北方民族不堪胡暴,随晋渡江南来,散居两粤,是为汉族来广西之第二时期。宋皇祐初年,征南大将军狄青破昆仑关,败侬智高,命所部将帅分管邕各地,是为汉族来广西之第三时期。迨狄青还朝,以岑仲淑为留守,都督三江诸州军马,子孙分守各地。至元代初,岑怒木罕为泗城路东道宣慰使,部将分屯各处。明洪武初,置泗城军民府,土知府辟地越红水江至逻斛等处地方,是为汉族来泗城之始。”
(4)于民国二十七年由黄旭初修岑启沃篡的《田西县志》中说:“汉族,来自内地各省者,大都为征侬智高而来。”本县著姓为岑、覃、潘、许四姓。岑、覃、许,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潘姓原籍福建汀州府。四姓俱随狄青将军征侬智高而来,同为其部将。平定后,狄青奏以岑仲淑留守,迨永乐置司,治理斯土,而以四姓子孙之世代世袭。”
(5)编于1999年的《田阳县志》说:“宋崇宁间(1102——1106年)岑翔率兵平定右江一带诸峒(其组织形式类似部落),并定居田州,田州土司制度从此形成,岑翔成为田州岑氏土官始祖。”岑翔是岑仲淑之孙,从打败侬智高的1053年至田州岑氏土司建立的1102年,仅相隔五十年左右,在时间上是衔接的。
4、文物古迹揭示。
(1)在今田林县城东约十里之百昂村,有宋仁宗时随狄武襄剿侬智高之岑怀远将军总兵潘雷署所遗址。县城北去一百里之板干村有潘雷之墓。
(2)田林县乐里镇有岑大将军庙。政协田林县委员会于2010年“关于捐助重建乐里将军庙的倡议书说:”乐里将军庙位于乐里一小后背山,大约几百年前由当地民间集资建造,主要用于祭祀宋朝‘麒麟武卫大将军——岑仲淑(又名岑仲文)’百姓称之为岑大将军。岑大将军在桂西一带广大黎民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人们经常到将军庙烧香祭拜。”
(3)田林县利周乡各个村屯都有岑大将军庙,这些岑大将军庙很久以前就存在。其中坛达岑大将军庙的神位上写:“宋钦封怀远侯岑大将军护民天尊之钦位”。坛亮庙的神位写:“宋朝敕封怀远侯讳仲淑岑大将军之神位。”
(4)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有岑大王庙、岑二王庙。岑大王与侬智高相联系,是指岑仲淑;岑二王与郭逵、赵卨抗击交趾入侵相联系,是指岑自停,每年都举行岑王庙会。
(5)田林县与凌云县交界处,有座广西第二高峰,叫岑王老山。联系百色市右江区很多乡镇的古庙,把岑仲淑称为岑大王或称岑大将军、岑老大爷爷,把岑自停称为岑二王或称岑二将军、岑二爷。所以“岑王”就是指岑仲淑,“岑王老山”就是意指岑仲淑的恩德象老山一样高。
(6)越南高平有侬智高庙,正殿中有一尊镂金的侬智高像,庙正门门额写“旗岑殿”,正殿门匾写“卯岑庙”,两边柱子对联写“碑外象迵铺淑气,案前凤舞殉文章。”对联可作这样的解释:上句“碑”是指交趾与宋朝中国的界碑。“碑外”是指交趾国外宋朝的广南即广西、广东。“象”是指侬智高,侬智高自称是大象。“迵”是经过的意思,这里指作战。“象迵”是指侬智高发兵攻下邕州,建立“大南国”,并挥师东下如入无人之境而围困广州。“铺”是踩下去的意思,“淑”是指岑仲淑,“铺淑气”就是指把以岑仲淑为代表的宋军的军威和气焰打下去了。整句连起来就是说,侬智高在交趾境外的宋朝国土作战,攻克邕州,建立“大南国”,一路东下破州斩将,直围广州,取得很大的胜利,把以岑仲淑为代表的宋军的威风和气焰打下去了。下句,“案”是指安南即交趾,“案前”是指交趾国内。“凤”是指侬智高死党和交趾官员。“舞”是指手舞足蹈和高兴。“殉”是焚烧的意思。“文”是指岑仲文,是岑仲淑的别名。“章”是指历朝历代给交趾和广源州的封赐敕函和宋军的通告。“殉文章”就是焚烧中国历朝历代给交趾和广源州的封赐敕函和以岑仲文为代表的宋军的通告。连起来就是说,交趾国内的官员和侬智高的死党对侬智高所取得的胜利十分高兴,手舞足蹈地把历朝历代中国给交趾和广源州的封赐敕书和以岑仲文为代表的宋军的通告焚烧起来,让它湮灭。“旗岑殿”的“旗”字,谐音可作“骑”字,“卯岑庙”的“卯”字,谐音可作“冇”字。“骑岑”就是要骑在岑仲淑头上报仇雪恨。“ 冇岑”就是与岑仲淑势不两立,要把以岑仲淑为代表的宋军消灭掉。这个庙的庙额、殿额和对联都把矛头指向岑仲淑,它充分证明岑仲淑是征讨侬智高最重要的人物。
(7)“侬智高传诗”(见由范宏贵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侬智高研究资料集》)主要涉及两个敌人一叫岑重,一叫岑文。由于七言诗受每句七字的限制,于是把岑仲文这个人名进行分拆,全诗前半部多写岑文,后半部多写岑重,重与仲同音,重是仲的误写,所以全诗谩骂的两个人实为一个人就是岑仲文,是岑仲淑的别名。
(8)“侬智高家训”(见《侬智高研究资料集》)是侬智高训示其后人今后侬姓不得与岑姓结亲,说明侬智高对岑仲淑在邕州出谋划策将其打败又继续领兵追剿其残部,使其彻底失败而十分仇恨。
从以上有关古谱、古籍、地方志的记载和有关文物、古迹的揭示,已充分证明了广西岑氏族谱记载岑仲淑公是于宋皇祐四年随狄青征讨侬智高来到广西,事后驻镇邕州是确凿无疑的。岑仲淑与狄青同龄,皇祐五年是四十六岁,因此他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去世,寿五十三岁。仲淑公出生时间与浙江景佺公(四世)的一世祖的出生时间是衔接的。仲淑公与景佺公的一世祖是兄弟关系,景佺公生于公元1097年,按平均23年传一世往上推,景佺公的一世祖应生于1010年,比仲淑公晚二岁,也就是景 佺公的一世祖是仲淑公弟弟。仲淑公的弟弟有一个叫淳淑公,最近笔者才发现贵州独山和三都有淳淑公支系的族谱。据当今贵州三都淳淑公后裔岑文龙说:独山以前是有老谱的,抗日战争时被烧毁,现只有一个老人存有手抄本,比较简单,也有损坏。该手抄本没有注明编纂年月,也没有淳淑公出生年月的记载。从一世到十三世都是直系单列,没有兄弟傍支,到第八世有个叫明哲的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做官,赵佶皇帝在敕书上加盖“宣和崇殿”帝印。宣和是公元1119年至1125年。假定明哲是宣和最后一年即七年(公元1125年)二十五岁做官,并按23年传一代往上推,则一世祖淳淑公应生于公元939年,则又比仲淑公早生69年,相当于传三世的时间了。上面说到淳淑公支系旧谱从一世到十三世都是单列直系,没有列出兄弟旁支,可能由于岁月已久,把兄弟旁支当作直系也是有可能的,从而多列了世次。不管怎样,它说明仲淑公、淳淑公,景佺公一世祖都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即公元1017年之前,只有往前,不可能推后。这样,作为长兄的正淑公出生年月的大大延后所带来的巨大差距,其错误就在于广东谱的记载了。
二、广东岑氏古谱述说多有纰缪之处。
广东编于清光绪八年的《新宁岑氏家谱》对其始祖正淑公胞弟仲淑公的简介说:“仲淑,世衡子,字仲淑,别字善夫,因避乱入邕州,雄于材力,据有其土,土人属之,后得土归朝,封银青光禄大夫,麒麟武卫上将军,沿边安抚使。其子孙世袭爵土,是为广西始迁祖焉。”这段描述是经不起推敲的。大家知道,广西西部无论宋代或元代都属于羁縻州县,自宋仁宗皇祐五年狄青剿平侬智高后,这些羁縻州县都被裂土分封给平蛮有功将士,让他们世袭进行戍边守土,所以一直为宋朝和元朝的国土。仲淑公及其后人据有田州、镇安、思恩和来安路(含泗城),其前后也一直是宋朝和元朝的国土,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异议。而家谱的这段描述似乎说这些地方原来不属于宋、元国土,土人尚未归附,而只因仲淑公雄于材力,使土人归附,才据有其土,纳于宋、元才成国土,才因功被封予官职,才使子孙世袭爵士,这是完全不符合当时广西的实际情况的。至于所封官职尤其是麒麟武卫上将军,没有军功仅靠“材力”是不可能有这个封赐的。说仲淑公是因避乱才入邕州的,却没有说明是什么时候避什么乱,有故意模糊之嫌。该谱接上段继续说:“子聪,官知府:雄,官都总管万户侯:英,官安抚使;睿,官刺史。孙世兴,官安抚使;世鑑,官归顺州总统使;世隆管武阳峒事;世锵,官顺隆州知州。曾孙野先,官安德州知州;阿刺辛官武隆州知州;怒木罕,官来安路总管;忽刺出,官泗城知州;帖木儿,官归顺州知州,后仕明,授将军职。”这段叙述在辈份、名字、任官都有许多错误,在这里不准备细说,单说在世次上的错误。按广西历代岑氏族谱记载,岑聪(或岑总)、岑雄不是仲淑公之子,而是第六世孙。岑世兴不是仲淑公之孙,而是第七世孙。贴木儿、怒木罕、阿刺辛不是仲淑公之曾孙,而是第八世孙。这样从仲淑公到第六世岑聪和岑雄之间,广东古谱的记载就缺漏了四个世次,就是子自停,孙岑翔,曾孙国珍,玄孙岑英。广东古谱对仲淑公世系既有缺漏情况,那么对其始祖正淑公世系的记载是否也有缺漏的情况呢?这就很值得研究了。
上面曾说到贵州三都有岑淳淑公支系的族谱,该谱明载正淑、仲淑、淳淑是三兄弟,淳淑有个儿子叫奉生,因其堂兄岩富要到江西饶州做官,便一起到了江西,后在江西定居,但是什么时候到江西的?族谱没有说。但到第八世则有时间记载,有个叫明哲的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做官。前面说到从淳淑公到明哲之间可能多列了世次,以明哲属第五世算,则奉生随岩富公到江西最晚也应在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之前。另外,笔者从广东郁南《岑氏族谱》(编于公元2009年)看到岩富的“侄子”、岩贵的“儿子”继远生于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与岩富到江西做官的时间相去二百多年,因而岑继远不可能是岩贵的儿子,而是岩贵的第八或第九世孙,由此可以断定,广东岑氏古谱对其始祖公世系的记载,从二世岩永等起到岑宗宽、岑应东、岑继远等这一世之间也缺少了七到八世,为什么缺漏这么多世次?就得找找原因了。
三、宋元祐间(公元1086——1094)在广东发生的岑探作乱事件,是造成广东岑氏族谱缩减世次和将始祖公生卒时间和为官年代延后的主要原因。
宋代由王称撰的《东都事略》第九十七卷·列传八十蒋之奇传说:“蒋之奇字颖叔,常州宜兴人也。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科试天论秘阁及射策,报闻……哲宗立,除直龙图阁,升发运使,拜天章阁待制,知潭州,以御史有言降集贤殿修撰,知广州。贼岑探攻陷新州,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讨平之。”《广东通志·金石略》——六侯之记说:“……元祐间,岑探贼发自新州,领众数千来泊城下,民庶惊扰,官吏茫然。既仓卒之际,州城守御器械皆无备枝梧。郡官登城,遂祷之于神。是日晴霁,忽起大风暴雨,结为寒冱三昼夜,贼徒寒栗不能攻击。及城,人忽见飞鼠绕之楼橹,而贼众观其城上甲兵无数,恐惧颠越,鸟窜鼠伏。”记后编者谨案说:“《记》在广州南海庙,《康定碑》阴。六侯封号。又碑称:‘元祐间,岑探贼发自新州,领众数千泊城下。’……〈宋史·蒋之奇传〉云:“广州妖人岑深善幻,聚党二千人谋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是其事也。惟‘深’据碑作‘探’,与《东都事略》合,《宋史》作深,盖转刻之讹尔。”从这些记述看,岑探作乱事件有较大的规模,聚党二千至数千人,在攻下新兴后,再去远攻番禺,企图据有整个岭表,声势很大,影响很广,是当时的重要事件。岑探是何许人也?《宋史》说是“广州妖人”,这里所说的广州,不只限于广州城,而指广州辖区。岑探是岑姓,与正淑公的后裔有没有联系?笔者认为很可能有联系,其理由是:(1)根据前面提到正淑公儿子岩富到江西饶州任通判的时间和广西北流《丹花岑氏族谱》关于正淑公于宋仁宗时在广东惠州和肇庆任职的记述,正淑公早于宋仁宗时就已到了广东。(2)据广东《新宁岑氏家谱》所附“南恩州岑氏族谱引”载:“尧俊太祖号献猷……所生五子岩永、岩远、岩富、岩贵、岩宽(注:应为熙)于‘宋咸淳间(注:这是错的)迁居岑边,永公生子宗孔、宗岳,吾宗孔公又迁南恩州辟居田寮,……而远、富、贵、宽叔祖翁之子孙亦散居于桂洲、九江、葛岸、沙堤、封川焉。”桂洲、九江、葛岸、沙堤在宋代均为广州辖区,因此宋元祐间在广州辖区内确有正淑公子孙居住。(3)从宋代以来,广东岑氏的原住民未发现有非正淑公后裔的。从这三点可以确定岑探其人与正淑公后裔有联系。那末,岑探又是正淑公那一代子孙呢?从时间上看,仲淑公生于公元1008年,作为长兄的正淑公应生于1006年之前,离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已有八十多年之距,假定岑探作乱时已三十多岁,那岑探就应是正淑公的孙子了。正淑公的五个儿子又是那个儿子的儿子?笔者认为最大可能是岩熙的儿子,其理由是:(1)当今广东各地岑氏族谱除《恩平岑氏族谱》说岑熙为夭折外,其它各谱都说不详。“不详”就意味着他或他的子孙发生了什么问题;(2)广东历代岑氏族谱及碑记对岩熙的述说颇费周折。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由南金所作的《南恩州岑氏族谱引》说:‘尧俊太祖号献猷,自中州宦游东粤,所生五子岩永、岩远、岩富、岩贵、岩宽于宋咸淳间迁居岑边”。这里把第五子的名字以岩宽替代岩熙,为什么要替代?似有回避的意思。过了八十一年,到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由岑苍所撰的《南海九江乡岑氏族谱引》则说:“予祖肇基来自中州,宋咸淳间兄弟四人讳岩永、岩远、岩富、岩贵播迁岭表。”在这里则把第五子岩熙完全剔除了。为什么要把岩熙名字剔除?好象对岩熙这个人有点蔑视,不屑一提。又过了一百三十三年,到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由岑栋材所作的《恩平大江乡岑氏重修族谱并建祠序》仍重复兄弟四人的说法。到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由冯成修拜撰的《始祖尧俊公墓志铭》才恢复兄弟五人的说法,说:“尧俊公……子五人,岩永、岩远、岩富、岩贵、岩熙,嗣是椒聊蕃衍,为各郡鼻祖;食指亿万,科甲簪缨猗欤盛矣。”然而过了四十二年,到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在《重修书院碑记》则说:”尧俊公……妣尹氏、洪氏、崔氏、林氏,厥子四人,曰岩富号启堂妣赵氏、曰岩贵字古野妣梁氏、曰岩永号宗宪妣黄氏、曰岩远号昉崖妣周氏。”又回到了兄弟四人的说法。这种反复,说明岩熙或其子真的出现过甚么重大问题,要千方百计去回避他。基于这些理由,所以笔者认为岑探应是岩熙的儿子。
岑探之乱,肯定会给广东岑氏族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官府重兵镇压下,可以想象岑氏族人因怕被牵连,会纷纷东奔西跑、四处躲藏。编于二00一年的《恩平岑氏族谱》在大江旧村简介中说:‘昔日旧村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热情好客,古劳是客家的村名,宗宽公得到广西一位风水先生指引,离古劳村千多米的东北角立村。当时旧村这地方是十分荒凉的山坑畦谷,故客家人不以为然,认为宗宽是个大傻瓜,有好的地方不去而钻山坑捱凄凉,故而不横加干涉宗宽公的迁居,这正是宗宽公得到了安居的风水宝地。从此,岑族在此繁衍世系,遍布恩平各条村庄。”笔者认为初来到大江旧村的不可能是宗宽,因宗宽有官职,他没有必要到这里来,而初来到这里的是宗宽公的先人,因躲避岑探之乱而来到这里的。这里地处偏僻,不受人注意,是理想的避难之所。不错,大江旧村自开村以来岑氏涌现出许多有名的人物,这除了风水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先人在这里艰苦的环境下磨炼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大江旧村可以说是躲避战乱的产物。
由于广东岑氏族人在宋哲宗元祐之后纷纷躲避岑探之乱,在很长一段时间彼此失去联系,没有往来,没有举行宗事的活动,更没有世系的记载和族谱的编撰,这一切都陷于停顿和中断了。到了明代永乐年间,广东岑氏族人才着手编撰族谱。今人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是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由时任广西教谕南金所作的“南恩州岑氏族谱引”,整谱可能已失传了。现在笔者所能看到的广东古谱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由裔孙岑绍尹作序的《新宁岑氏家谱》。两谱距宋元祐元年(1086年)已分别过去319年和796年了,编谱遇到资料缺失,世系不明会是很自然的。因而只好逐代往上追索,最远仅追索到南宋末,属岩永公世系的有宗宽、宗孔、宗岳;属岩远公世系的有显,属岩富公世系的有应东(号东堂),属岩贵公世系的有旨安、旨乐、继远、继绍、继统。这些都不是正淑公的近孙,从时间跨度(1006-1217)、(1086-1286)看,应属正淑公的第十或第十一世孙,也就是从岩永、岩远、岩富、岩贵到宗宽、宗孔、宗岳、显、应东、旨安、旨乐、继远、继绍、继统中间缺了七到八代。这七到八代因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是无法查考了,这种情况完全是岑探之乱造成的。另外,岑探之乱有污岑氏的光荣历史,写与不写也会感到很棘手而左右为难。出于这两方面原因,后人在编谱时就干脆省去这段历史,直接把宗宽、宗孔、宗岳、显、应东、旨安、旨乐、继远、继绍、继统分别作为岩永、岩远、岩富、岩贵的儿子,为第三世,这样,一世和二世生卒时间、为官年代和到广东的时间便要作相应的调整。为便于与宗宽等第十(或第十一)世孙衔接,正淑公的出生时间便定为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四月二十八日子时,岩富出生时间定为南宋淳祐元年辛丑(公元1241年)十月十七日子时,岩贵出生时间(按郁南《岑氏族谱》载)定为南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壬子(原载是嘉熙壬子,而嘉熙只有庚子年,没有壬子年,如把它作为庚子之误,则岩贵出生便在岩富之前,那样岩贵便是兄而不是弟了,所以笔者认定原载嘉熙是淳祐之误)。正淑公做官的时间便从宋仁宗时(广西北流丹花《岑氏族谱》记载)推迟到南宋理宗和度宗,“时贾似道专政,寻去官至岭表,流寓新会郡古冈州,”到粤时间定为南宋咸淳间(公元1265-1274年)。这些调整尤其是生卒时间调整到日到时,使人感到近祖还不如远祖来得具体清楚,不免会让人产生人为加工的怀疑,这种怀疑也反映在《新宁岑氏家谱》所载的一篇叫“新宁岑氏重修族谱序”的序文中,这篇序文因缺页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序文说:“吾岑氏之有谱也旧矣,检而读之,所载得姓授氏之原与乎转徙迁移之迹,非不详而且尽,而其中不无可疑者,千百年来,兵燹屡经,沧桑屡易,世次之讹舛所不免也,特无所考徵信,不敢稍为变更耳。”这段话说得很中肯。
既然正淑公的生卒时间和为官年代以及世次都作了调整,对其胞弟仲淑公为不使出现矛盾也得作相应的调整,不能再说仲淑公是随狄青讨侬智高得胜后驻镇邕州,而改为“因避乱入邕州”,不能再说仲淑公因征讨有功被封赐,而改为“雄于材力,据有其土,土人属之,后得土归朝,封银青光禄大夫,麒麟武卫上将军,沿边安抚使”。广东正淑公世次省去了七到八世,则仲淑公世次至少也得省去四个世次,即省去岑自停、岑翔、岑国珍、岑英这四代,因而不能再说自停是仲淑的儿子,而改为岑聪、岑雄是仲淑的儿子,以与出生时间推后的广东二世岩永等相对应。不能再说岑翔是仲淑的孙子,而改为世兴等是仲淑的孙子,以与调整后的广东三世宗宽等相对应,等等,这就是广东《岑氏族谱》与广西《岑氏族谱》不一致不衔接的根本原因。
以上分析仅是根据现有资料而作出的,也仅仅是个人的看法。在分析过程中也仍感资料不足,论证不够充分,因而难免有错误之处,想来想去还是愿意把它写出来,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行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为更好地理顺全国岑氏的世系和彰显岑氏精神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