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氏典故

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岑氏渊源

    当前位置:首页 > 岑氏典故 > 岑氏渊源

    关于岑 彭故里及墓葬地之我见

    信息来源:岑氏宗亲网 作者: 更新时间:2007-10-18 12:25:40
    关于岑  彭故里及墓葬地之我见
     
        作者:张成立 文章来源:新野网讯  责任编辑:吴继军
     
      岑彭(?─公元35年) 两汉之交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开国元勋之一,官拜大将军,赐爵舞阴侯,卒后谥壮侯。这些都是信史早已盖棺定论的。关于岑彭的墓地,早年流行的说法共有五处,即:成都市华阳区、四川省双流县、河南武钢市庙街乡、河南尉氏县十八里乡、河南汝州市小屯镇,近来又有人提出在河南邓州市小杨营乡之安众村附近,目前已有六处之多,说不定此后还会有别的什么地方也发现个岑彭墓,那就更热闹了。
        本来,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研究者受阅历、视野、学力等诸多因素限制,看问题的角度、所站的高度不同,从而得出与他人不同的结论,这都是极正常的事,见仁见智嘛,谁说的有道理,由读者去评定去。遗憾的是,近来发现有的网民,置信史于不顾,感情用事,极力贬低他人他地,反复使用“大概是、据说就是、应该是、无人知道他是否是、好像、想必就是、可能就是、应该有、更应该不会”等每一个有良知的文史工作者都不屑使用的字眼轻率地妄下断语,说什么棘阳城、棘阳关在今邓州市安众一带,安众村附近的冢子(坟包)就是岑彭墓,云云。大有强加于人的味道,极易给外地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造成误导。为此,笔者才不得不旧话重提,为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聊尽一己之绵薄,是耶非耶,付诸公论。
     一、关于“棘阳”
       棘阳作为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历来是无有争议的,笔者无意狗尾续貂,相信只将典籍记载辑录于下,读者自会判断。
     (一)《辞海》说
       棘阳,古县名。西汉置,因在棘水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北魏改名南棘阳,新莽末刘縯自湖阳进拔棘阳,败于小长安聚后又还保棘阳。
                 ──1979年版,缩印本1843页
     (二)《明嘉靖南阳府志》说
    1、《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县三十六:……安众……新野、棘阳……朝阳……新都……。
    2、《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三十七城:……新野……棘阳、湖阳、育阳……朝阳、安众……。
    3、《晋书•地理志》:南阳国,统县十四:宛、西鄂、淯阳……;义阳郡统县十:新野、穰、棘阳……。
    4、十六国时:……新野郡去州一百八十里,县五,有:新野、穰、池阳……;河南郡,县五,有:棘阳……。
    5、元魏太和中……,新野郡,县三……改汉广郡为百宁。
    6、隋大业三年,改邓州称南阳郡,领县八:穰、新野、南阳……改淯州称淯阳郡。
    7、唐武德初,……新野置新州……后废……乾元元年……邓州领县七:……新野、临湍……。
    8、《明史•地理志》……邓州领县三:内乡、新野、淅川……。
    9、新野县,汉旧县……治棘阳县……;后周以棘阳……唐入穰县……;国朝因之……。汉,新野兼棘阳、新都地。应劭曰:在棘水之阳。《路史》:棘阳,在唐之湖阳西北。新都,侯国,莽曰新林。后汉复旧,省新都为新野东乡。见《续汉书•郡国志》。三国,魏,属义阳郡。晋置新野郡,棘阳属焉。刘宋元嘉末,省新野,后复。南齐永泰元年,陷于魏。魏,新野属荆州。新野郡析置南棘阳、西棘阳,属汉广郡。西魏,改汉广郡为黄冈郡,改南棘阳为百宁。周,废黄冈郡,即新野郡为滕王国;国除,复为郡。隋开皇三年,废新野郡,即以新野县属南阳郡。唐初,置新州。州废,新野属邓州,乾元元年省,入穰,五代宋金因之。元复置新野,属南阳府邓州。明因之。《成化总志》编户二十七里。
             ──《府志•卷之一•建制沿革》第一至九页
    10、棘阳城,即古谢国也……。汉置县,居棘水之阳,故名。《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棘阳”注:应劭曰:在棘水之阳。补注:古曰黄棘。《史记》:楚怀王二十五年,与秦昭王盟于黄棘。《后汉书•郡国志》引《荆州记》:东北百里,有谢城,水经比水注谢水,出谢北,至城渐大,城周四侧水,申伯之都邑。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棘阳城。案:此谢城,棘阳城相去甚近。《清统志》:汉高帝七年,封杜得臣为棘阳侯,置县。晋属义阳郡焉。帝改属新野郡。宋大明中,属河南郡。齐因之。后周省入新野。《隋书•地理志》:新野旧曰棘阳,置新野郡。又有汉广郡,西魏改为黄冈郡,又有南棘阳县,改为百宁县,后周二郡并废,并南阳入焉。开皇初,更名新野。《元志》云:棘阳有镇,介于新野、湖阳二县之间是也。据此则棘阳当在新野之东……《寰宇记》:新野县,隋开皇七年属邓州,今废入穰县。《金史•地理志》:穰县,有新野镇。《元史•地理志》:邓州新野。案:图经无新野,故新野古迹皆入穰。《元志》:棘阳镇,在新野、湖阳二县间是也。明初,邓志、新野志俱误。《清统志》:棘阳故城,在新野县东北。
               ──《府志•第三册•古迹》第三十四页
     (三)《南阳地区志》说
    1、西汉 南阳郡(莽名前队)……淯阳县,治今南阳县、新野县界……;新野县,治今新野县城;棘阳县,治今新野县东;舞阴县,治今方城县东北……;穰县,治今邓县城;朝阳县,治今邓县东南……;安众县,治今南阳县西……;新都县(莽名新林),治今新野县东南……。
    2、东汉 南阳郡……辖37县(含侯国、邑):……新野县,治今新野县城……;棘阳县,治今新野东……;湖阳邑,治今唐河县南;淯阳邑,治今南阳、新野二县界;涅阳县,治今邓县穰东……;朝阳县,治今邓县东南;安众侯国,治今南阳县西……。
    3、三国 南阳郡,辖27县,有:宛县、穰县、棘阳县、淯阳县、涅阳县、安众县……。
    4、晋 义阳郡,治新野县城,辖12县:……新野县、穰县、棘阳县、朝阳县……。
    5、南朝•宋 新野郡,治新野县城,辖5县……新野县、穰县……;南朝•齐……新野郡,辖6县……;北朝•北魏……新野郡,治新野县城,辖3县……新野县、穰县;汉广郡,治南棘阳县城,辖2县,有南棘阳县(即汉之棘阳县,治今新野县东)、西棘阳县(治今新野县北)……。
    6、隋 南阳郡,开皇三年改为邓州,大业三年复为南阳郡,州(郡)治于穰县城,辖8县:穰县、新野县、南阳县、课阳县……。
    7、唐 邓州,唐承隋制,初为南阳郡;武德二年(619年)改为邓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南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邓州,州(郡)治于穰县城,初辖3县……(后)辖7县:穰县、南阳县、新野县、向城县、临湍县……。
    8、五代 邓州,治穰县城……辖9县:穰县……新野县。
    9、北宋 (时新野已降县为镇,属邓州之穰县)。
    10、金 邓州,治穰县城,辖3县:穰县(辖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镇)、南阳县、内乡县。
    11、元 邓州,治穰县城,辖3县:穰县、内乡县、新野县。
    12、明 邓州……辖3县:内乡县、新野县、淅川县。
    13、清 南阳府,治南阳县城,辖10县、2州:……南阳县……新野县和邓州、裕州。
    14、民国 二年,改原名南汝光淅道为豫南道,后各县直属省辖,二十一年十月第六行政督察区,区署驻南阳县城,辖13县:南阳县……新野县、邓县……。
                ──《南阳地区志》第111-117页
    (四)《南阳市地名志》说
    棘阳,今河南新野县南,旧曰新野。《魏书•地理志》:新野属新野郡。北周改曰棘阳。《隋书•地理志》新野:旧曰棘阳,开皇初更名新野。有后魏置汉广郡,领南棘阳、西棘阳二县。《魏书•地形志》:荆州汉广郡,领南棘阳、西棘阳二县。西魏改郡曰黄冈,又以西棘阳省入,而改南棘阳为百宁县。北周废黄冈郡,又废百宁县入新野。《隋书•地理志》:又有汉广郡,西魏改为黄冈郡。又有南棘阳县,改为百宁县,后周郡废,并南棘阳县入焉。《读史方舆纪要》:棘阳城在新野东北七十里,后魏置汉广郡,治南棘阳,兼领西棘阳县。西魏改郡曰黄冈郡,又以西棘阳县省入,而改南棘阳县为百宁县,后周废郡,又废百宁县入新野。《元一统志》棘阳镇,在新野、湖阳二县间是也。
                 ──《南阳市地名志》第757页
    棘阳县,西汉元朔五年(前124)置。属南阳郡。位于今宛城区和新野境内棘水(今溧河)流域。以县城居棘水之阳而名。故城址在今新野县城关东15公里前高庙乡张楼村东,老龙沟西侧。东汉、三国魏仍。西晋太康年间属义阳郡,永宁二年(302)改属新野郡。南朝宋、齐改属雍州河南侨郡。北魏更名南棘阳县。西汉尝为侯国。高祖七年(前220)封壮侯杜得臣于棘阳。东汉宿将岑彭、马成,三国魏名将邓艾皆棘阳人。绿林军联合刘秀集团与王莽军作战──黄淳水之役,即发生在棘阳城东。
                 ──《南阳市地名志》第663页
    棘阳故城,位于新野县城东15公里,前高庙乡张楼村东,老龙沟西侧。西汉祖七年(前200)置棘阳县于此,故名。城垣呈矩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50米,早已湮没。遗址内汉代文化层较厚,汉代砖、瓦残片俯首可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市地名志》第617页
    (五)《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
    棘阳县,汉置。为侯国。应劭曰:在棘水之阳,故名。后魏置汉广郡,治南棘阳县,兼领西棘阳县。西魏改郡曰黄冈,以西棘阳县省入,而改南棘阳县为百宁县。北周废郡,又省百宁入新野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西棘阳亦在今新野县境。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05页
    二、关于“汉广郡、南棘阳、西棘阳、百宁县”
    (一)关于汉广郡
    汉广郡(1)北魏析新野郡置。郡治南棘阳县,故城址在今新野县城东15公里,前高庙乡前张楼村东,老龙沟西侧,辖南棘阳、西棘阳二县,均在今市境,属荆州。西魏属纯州,后改为黄冈郡。(2)……
                        ──《南阳市地名志》第658页
    汉广郡:(1)……。(2)后魏置,西魏更名黄冈,北周废。故治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3)……。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1105页
    (二)关于“南棘阳县”
    南棘阳县,北魏改棘阳县为南棘阳县,属汉广郡,并为郡治,以在棘水(今溧河)之阳,且区别西棘阳县,而名。县故城址在今县城东关15公里前高庙乡前张楼村东,老龙沟西侧。西魏改名百宁县。
                      ──《南阳市地名志》第666页
    (三)关于“西棘阳县”
    西棘阳县,北魏析棘阳县西部置,故名。属汉广郡。县故城址在今新野县北11公里沙堰镇[霞雾溪行政村]之古城村,老白河道东侧,北周改为棘阳县。隋开皇初更名新野县。
                        ──《南阳市地名志》第666页
    (四)关于“百宁县”
    百宁县,西魏改南棘阳县为百宁县,属黄冈郡。县故城址在今新野县城关东15公里前高庙乡前张楼村东,老龙沟西侧。北周废。
                               ──《南阳市地名志》第667页
    (五)关于“棘水”
    棘水,即栗水,后演变为力河、栗河,今作溧河。
    栗河,在县东一十里。栗河,据《水经•淯水注》,在新野南入淯,为力口,当为棘口,即棘水也(详新野)。明以来为溧河,首受淯水于南阳东八里溧河桥北,名马渡堰。有新野陶鸿儒修堰计工碑。西南流,屈迳张井,又南迳玉皇庙东,左为钦赐田,明赐唐藩庄地也。又西南迳蓬莱府东,为明唐成王女蓬莱郡主故府。又南,右析为沙渠,泄水入淯。其干流南迳尤桥、辘轴堰,又南迳清凉寺西。又南入新野境,南至新甸铺入淯。自张井至新野,随地置闸,为陂堰,资潴泄。王庄、军民、屯田多籍其利(详堰陂)。清初废,故道尚存。民国十八年河南水利工程委员会测绘详图,上海济生会籍办工赈挑浚,首做假置石闸,所费颇巨,惜未竣工,以军事中止,尚不能资灌溉。
                   ──《府志》第一册《山川》第68页
    栗河,流经县东南十五里,入淯水。栗河上游,已见南阳县[即前条],其下游,当为棘水故道。《水经•淯水注》:淯水受朝水后又东南,与棘水合水,上承堵水,迳棘阳县之黄淳聚,又谓之黄淳水。又南迳棘阳县故城西。应劭曰:县在棘水之阳。是知斯水为棘水也。棘水又南迳新野县,历黄邮聚,谓之黄邮水。大司马吴汉破秦丰于斯水之上。其聚落悉为蛮居,犹名之为黄邮蛮。棘水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淯水,谓之为力口也。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从读变,若世以棘子木为力子木是也。《寰宇记》废新野县,有棘水名胜志。新野县东南有棘水。《纪要》引《元志》:棘阳城,在新野、湖阳二县间。《方舆考证》:善长所叙赭水,又南为黄淳水、为棘水,至新野南入淯。似即今赵泌合流之下游。以今舆图考之,赵泌既合,即并流入淯。分流之迹,不可复考。然察善长序,黄淳、棘水之所经,与赵泌合流之迹相似,且泚水自新野南入淯,而《淯水篇》新野南止有棘水入淯,无泚水入淯之文,是知黄淳棘水即赭泌之所合流也。再按《后汉书•齐王縯传》谓:阜赐渡黄淳水,临泚水。即古时二水分注,相去亦应不远耳。今案:泚当为比,郦注最难解者为“棘水上承赭水”一语。堵,为唐河干流。栗上游去唐河支水本不甚远,第以迭经改移,古迹多湮,唯力、栗与棘声音略同,尚可识棘水为淯之迹耳。《新野志》:栗河自叶家桥入新野境,由北绕东复南行九十六里,至溧河口入淯。明时沿河水利尤胜。马之骏《马渡堰记》所言甚详。堰陂既废,唯泄积水,今溧河自南阳来,迳新野栗河铺右,受沙河水,沙河受南阳野潦皇姑桥,交新野,南流至城北十五里,入栗河。栗河又南流至刘楼右,受化陂水。栗河又南迳新店铺东,又南屈入淯水,为栗河口。栗入淯处,碧流甚深,桃柳弥望,风帆沙鸟,不异江乡。
                ──《府志》第一册《山川》第70页
    溧河,位于南阳盆地中部,白河东侧。古为棘水,“棘”、“溧”音近,明代以来讹称溧河。发源于宛城区盆窑东北菱角地。大致与白河平行,自北而南流,蜿蜒宛城、新野二县区东部,于新野县五星乡溧河口注入白河……现新野境的溧河源于三分干渠南侧叶桥,经沙堰、施庵、溧河铺、五星4个乡镇,至溧河口入白河。
                      ──《南阳市地名志》第559页
    (六)关于“黄棘”
    黄棘,①古地名。周谢国地。战国时属楚。楚怀王二十五年秦楚盟于此。汉置棘阳县,属南阳郡。故城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五十一“邓州新野县棘阳城”。②……。
            ──《辞源》(合订本1988年7月版)第1943页
    黄棘,在河南新野县东北。《史记•楚世家》怀王二十五年,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87页
    黄棘,战国楚邑。《史记•楚世家》:怀王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即此,故址在今新野县前高庙乡前张楼村东,老龙沟西侧。
                    ──《南阳市地名志》第683页
    (七)历代典籍关于“新野”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县三十六:……新野、筑阳、棘阳……安众、冠军……。
    《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三十七城:……新野、新都……棘阳,有蓝乡;有黄淳聚……安众侯国……。
    《晋书•地理志》:义阳郡,太康中置,统县十二:……新野、穰、邓、蔡阳、隋、安昌、棘阳……。
    《南齐书•州郡志》:新野郡:新野、山都、池阳、穰……;京兆郡:邓、新丰、杜、魏;河南郡:河南、新城、棘阳……。
    《魏书•地形志》:新野郡,领县三:穰、新野、池阳;……汉广郡,领县二:南棘阳、西棘阳。
    《宋书》: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隋五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寓在诸郡界。……新野太守,何志,晋惠帝分南阳立。永初郡国,何志有棘阳,别见。蔡阳、邓县,并汉旧县。徐无。孝武大明元年,省蔡阳。今领县五……去州一百八,去京都水四千五百八十。新野侯相,汉旧县,属南阳,文帝元嘉未省、孝武大明元年复立。山都男相,汉旧县,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襄阳,永初郡国及何、徐属新野。
    《北周地理志》:新野郡,治棘阳,旧置。《魏书•地形志》:新野郡,晋惠帝置。《水经•淯水注》:淯水又南,迳新野县故城西,西即郡治,东则民居。城西傍淯水,北周为滕王国。见《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荆州新野郡为滕国,邑一万户,令滕王攸之国。西魏北周封新野郡者见《周书•于谨传》:江陵破,别封新野郡公。子实,实子顗,大象末,吴州总管,新野郡公。《隋书•于仲文传》:兄勋,以父勋赐爵新野郡公,领县二:棘阳、穰。棘阳,今河南新野县南。旧曰新野。《魏书•地形志》:新野,属新野郡。北周改曰棘阳。《隋书•地形志》:新野,旧曰棘阳,开皇初更名新野。有后魏置汉广郡,领南棘阳、西棘阳二县。《魏书•地形志》:荆州汉广郡,领南棘阳、西棘阳二县。西魏改郡曰黄冈,又以西棘阳省入,而改南棘阳为百宁县。北周废黄冈郡,又废百宁县入新野。《隋书•地理志》:又有汉广郡,西魏改为黄冈郡;又有南棘阳县,改为百宁县。后周郡废,并南棘阳县入焉。《读史方舆纪要》:棘阳城,在新野县东北七十里,后魏置汉广郡,治南棘阳县,兼领西棘阳县。西魏改郡曰黄冈郡,又以西棘阳县省入,而改南棘阳县为百宁县。后周废郡,又废百宁县入新野。《元一统志》:棘阳镇,在新野、湖阳二县间是也。《魏书•地形志》:穰,二汉属南阳,晋属义阳,后属新野郡……池阳县;《魏书•地形志》:新野郡,领池阳县,盖废并于西魏北周之世。……《读史方舆纪要》:湖阳,汉为县,晋省入棘阳。
                  ──《南阳市地名志》第757-762页
    《隋书•地理志》:新野,旧曰棘阳,置新野郡。又有汉广郡,西魏改为黄冈郡,又有南棘阳县,改为百宁县。后周二郡并废,并南棘阳县入焉,开皇初更名新野。
                      ──《南阳市地名志》第764页
    《元和郡县图志》:新野县,中,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属南阳郡。魏代,新野县为荆州督都所理。王昶为督都,即镇此城,晋惠帝立新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归邓州。
    ──《南阳市地名志》第766页
    《旧唐书•地理志》:邓州,隋南阳郡,州置总管。武德四年,废总管,隶山南行台。废新州,以新野县来属……;新野,汉县,属南阳郡,晋于县置义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领一县;其年,新州废,县属邓州。
                            ──《南阳市地名志》第769页
    《新唐书•地理志》:邓州,南阳郡……武德四年,析置平晋县,以新野置新州;寻废新州,以新野来属;……乾元元年,省新野,皆入焉。
                             ──《南阳市地名志》第771页
      《通典》:湖阳,古之蓼国,前汉湖阳县,后汉棘阳县。故城在今县北,古谢国也。在棘水之阳。……新野,汉旧县,或曰棘阳县……
                            ──《南阳市地名志》第771页
    《太平寰宇记》:邓州……以汉之邓县为州名……。唐武德三年,……州置总管府……;四年废总管,隶山南行台,废新州,以新野县来属……。宋元,以新野、临濑二县并入穰县;……新野县,东南七十里,旧六乡。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为棘阳县,寻废。后为新野。晋太康元年,置义阳郡,居新野县,属荆州。隋开皇三年,郡废,改属荆州。七年,属邓州。今废入穰县;……棘水,《水经》云:棘水,南经新野而历黄邮聚。即此。……湖阳县,古蓼国之地。蓼国,今义阳棘阳县东南湖阳城是也……棘阳故城,古谢国之地,在棘水之阳。后为县,有废城在今县北。湖阳城,后汉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即此城。
                        ──《南阳市地名志》第773-778页
    《金史•地理志》:邓州,县三,镇六。穰城……镇四:顺阳、新野、穰东、板桥……。
                           ──《南阳市地名志》第780页
    《元史•地理志》:邓州……领三县:穰县、内乡、新野。
                             ──《南阳市地名志》第782页
    《明史•地理志》:邓州,领县三:内乡、新野、淅川
                            ──《南阳市地名志》第783页
    《大明一统志》:新野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汉旧县,属南阳郡。晋为义阳郡治。后改义阳为新野郡,治棘阳县。西魏改曰黄冈,及改棘阳为百宁县。后周以南棘阳县省入。隋仍为新野县,属邓州。唐省入穰县。五代宋金俱为新野镇。元复置县,属邓州。本朝因之。编户七里。
                            ──《南阳市地名志》第785页
    《清史稿•地理志》:新野,冲,府东南五十里。北:蔓荆山,白河自南阳入,迳岗头镇,又西南,会合潦河,会湍水,合城东北,又西南,右纳刁河,其支樊陂,折东南,迳新店镇,左纳支津溧河,复右纳黄渠河。东南,唐河自其县入,迳苍台镇,右合小涧河,古安仁陂水,并入湖北襄阳。
                            ──《南阳市地名志》第786页
    新野县,汉旧县,属[下阙文]治棘阳县,西[下阙文]后周以棘阳[下阙文]入穰县。五代[下阙文]国朝因之,编户七十[下阙文]汉,新野兼棘阳、新都地。棘阳,应劭曰:在棘水之阳。《路史》:“在唐(今唐河县)之湖阳西北。新都侯国,莽曰新林,后汉复旧,省新都为新野东乡。见《后汉书•郡国志》。三国魏,属义阳郡。晋置新野郡,棘阳属焉。刘宋元嘉末,省新野,后复置。南齐永泰元年陷于魏。魏新野属荆州。新野郡,析置南棘阳、西棘阳,属汉广郡。西魏改汉广郡为黄冈郡,改南棘阳为百宁。周废黄冈郡即新野郡为滕王国。国除,复为郡。隋开皇三年,废新野郡,即以新野县属南阳郡。唐初置新州。州废,新野属邓州,乾元元年省,入穰。五代、宋、金因之。元复置新野,属南阳府邓州,明因之。成化总志:编户二十七里。
            ──《明嘉靖南阳府志》卷之一“建制沿革”第九页
    还有许多历代公认的权威典籍,限于篇幅,实在不可能逐一引录。愚意认为,仅以上这些,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同时,为避嫌计,对历代编纂之《新野县志》等书,一概不作为依据引用。
    二、关于岑彭茔葬地的几点思考
    其实,和“安众说”观点持有者的想法一样,就感情而言,笔者倒是真心希望邓州安众的冢子就是岑彭的实葬墓。因为新野境内目前尚未发现有岑彭墓,那么,安众离新野不远,到安众凭吊怀古,比去别处要方便得多。但理智地分析,这种可能性又不大。
    首先,古人是很看重冥宅的,上至显官达贵,下至草野细民,其心理都是一样的。古人选择墓地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一是京城附近,其风水不消说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战场等,这往往是格于形势,如交通制约等;四是其他地方,如生前向往之地等。
    其次,具体到岑彭而言,第一种因素虽风光体面,可惜他未能享此殊誉,历代大多是勋臣贵戚才能具备此资格,而又往往陪祀帝陵。岑彭和东汉初的其他二十七名开国元勋都未享受到此种待遇。第二种因素最合情合理,但史籍未见记载。第三种因素可能性最大,岑彭死于前线,而前线距京师、故里、封地、祖籍地均较远,交通不便,转运困难,战地形势又瞬息万变,故就地安葬成为无奈中的唯一选择。第四种因素的可能性也极小。
    再者,以归葬故里、食邑或祖籍地而言,倘若果真当时确有此举,那么,岑彭逝于蜀中,由彼处回中原,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西路,这是条旱路,由成都经剑门、栈道入汉中,折而东行,翻越商洛群山,进入豫西,由豫西返南阳郡之棘阳。二是走东路,这是条水路,由成都万里桥登舟,过重庆,经三峡,由长江入汉水,再上溯至白河、唐河,船可以一直行至距其故里(今新野前高庙乡下庙村)不到一公里处。这两条路,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西路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羊肠鸟道,千折百迴,崇山峻岭,人迹罕至;东路则是“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人再傻再蠢,也不至于舍易就难,自讨苦吃。故走水路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走旱路。
    如前文所述,在汉代,棘阳、新野、安众是几个互无隶属关系的平级行政区域(县),三县棘阳在东,新野居中,安众在西,不存在谁领辖、包括、覆盖、隶属谁的问题。棘阳与安众之间,地理上隔着白河(淯水),区域上隔着新野(县),二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如果岑彭遗骸确曾返葬中原的话,那么,茔址最大可能是在棘阳境内,其次是其封地舞阴(今河南方城、叶县、舞钢交界处一带),再次是新野,因新野与棘阳历史上屡有分合,关系特殊。若葬于安众,于情于理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出于同样的道理,说安众一带历史上曾叫作棘阳城、棘阳关、棘阳门实在牵强附会。若说曾叫过新野门、新野关、淯阳关之类,倒是可能性要大得多。今新野境内,历史上曾有过淯阳地名和淯阳县政区设置,但与安众无涉。
    若说安众一带有“冢子”,便由此推定是岑彭墓,那么,今新野城区北半部,前几年尚在城外,有两个村庄,分别名东乱冢、西乱冢,皆因汉代墓冢而得名,当地汉墓既多且乱,总数不下数百,后城市发展,在火葬、平坟的进程中,已先后铲为平地,今已溶入城区。再说远一点,宛城区有汉冢乡,乡而名汉冢,可见当地汉冢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这些地方,若一一坐实为汉代某人之墓,那可就热闹非凡了,不愁打不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鉴于上述原因,从今新野境内目前未发现有岑彭墓这一点出发,安众有岑彭墓的可能性极小。试想,既然已回归了中原,不葬在自家的地盘上,反而葬在家门口以外的素无瓜葛的异乡,谁能说出几条令人信服的理由来?
    以上述标准筛选,尉氏岑彭墓、汝州岑彭墓系岑彭实葬墓的可能性同样也几乎没有,排除了此三处以后,所剩下的便只有成都岑彭墓、双流岑彭墓和武钢岑彭墓三处了。
    舞钢岑彭墓,因当地是汉代的舞阴,乃岑彭的封地,故其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尉氏、汝州、邓州安众三地。而今四川省境内的二处岑彭墓(成都、双流),其可能性又大于舞阴。
    众所周知,岑彭卒于公元35年,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刘秀虽然于公元25年称帝,但当时真正能统治的地方有限,有不少地方只是名义上对其臣服,实际上仍自行其是,另有许多地方连名义上的臣服也说不上。刘秀还得不断用兵。直到十五年后的公元40年,刘秀才真正完成全国统一的大业。试想,在立国未几,疮痍遍地,百废待举,征伐不断的背景里,刘秀能在诸多急若燃眉的军国大事排队等待处理的情况下,过份注重一个臣子死后的葬地问题么?此举所需之人力、财力,作为穷苦出身的开国皇帝刘秀能不清楚么?不得到皇帝的恩准,臣子或其亲属敢擅自将岑彭的遗骸运回中原么?因此,极大可能是其遗骸就地安葬了。而不管是成都华阳也好,四川双流也好,都可以算是“就地”。
    笔者绝无否认尉氏、汝州、邓州有岑彭墓的说法,狂妄到否认桑梓前贤的地步。但平心而论,此三处应当属于是纪念性质的墓地—衣冠冢。这类例子实在太多了,比如陕西黄陵县的黄帝墓,便是黄帝的衣冠冢。史书有载,天下共知,前去奠祭凭吊者并未因此而轻看老祖先黄帝。说穿了,实葬地也好,衣冠冢也好,无非都是后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的场所而已,仅是一个形式上的载体,舍此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难道今人还需要掘墓取骨,去做DNA鉴定么?有个衣冠冢供人怀古发幽总比没有要好些。从这个角度说,现在或者今后无论什么人在任意地点堆个土包,美其名曰某某名人之墓,都是他人无权干涉的。可是,如果真的那样,到这些名人“墓”去奠祭怀古,与到旷野荒漠上去凭想象奠祭,还有什么区别?不过不用担心,笔者绝不会沿路设卡,阻禁人们去朝拜衣冠冢,人家有人家的自由么。不过笔者想,在非物质财富领域,是不是最好也能设个“3.15”什么的。以免有时有鱼目混珠现象发生。
    关于邓州安众一带无岑姓,“安众说”发明者解释为“移民走或战乱天灾导致消亡”,而对新野至今有岑姓传人,则解释为“后来之人可以入乡随俗,继承本地的文化特色”。咦,怎么横说竖说都是你有理?这口气好像似曾相识呀?啊!想起来了,与田登的话如出一辙,要不,怎么会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著名典故呢?至于战乱天灾能否导致当地岑氏绝种,笔者不敢信口雌黄,妄下断语。但是,继承本地的文化特色,能抛弃自家的祖宗牌,冒姓岑氏,以传他姓之香火,天下有这么继承文化特色的么?还说安众附近的角门村便是棘阳城的角门,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如前所述,棘阳与安众之间隔着新野县,棘阳县的角门怎么可能设到了安众附近,将新野县挤到哪里去了?难道棘阳会在飞地上设一处角门么?再说,城池不是私家宅院,从古到今,谁见过城池设角门的?说是进入新野之门,倒还有几分可能。
    至于岑文本一家由棘阳移居南方,这是史实。故典籍上说其是江陵人、棘阳人二者兼而有之,都没说错,因为二者一个是生活地,一个是祖籍地,并不矛盾。当然,史书上同样也有“南阳棘阳”与“邓州棘阳”两种说法,但南阳棘阳也好,邓州棘阳也好,总之是棘阳人,南阳或邓州是从宏观上说的,不能因此而说便是今邓州境内人,没必要拉大旗做虎皮,羊毛长不到猪身上。如果这样,历史上新野一度也曾是郡级建制(晋至南北朝时),也曾领有过穰、安众、涅阳(今在邓州境内)等地,如今新野要是也把上述地方的名人如刘驎之、刘湛、刘虬、刘之遴、范启、宗悫、宗炳、宗测、宗夬、宗懔等拉归新野来标榜,不知持“安众说”观点的朋友们该作何想?甚至有人把新野人邓禹也拉归已有,可惜《后汉书》早已传遍天下,不知道这些朋友们是否已有了改写《后汉书》的规划方案?还有,那位“安众说”朋友说历史上新野或棘阳人物都被冠以“邓州新野人”或“邓州棘阳人”,因此便是如今的邓州市人,未免太自作多情了。笔者手头历代信史、志乘、地名、人名类书虽不敢夸全,但也不能算少,历代新野或棘阳人物,大多被冠以“南阳新野人”或“南阳棘阳人”,并未发现多少“邓州新野人”或“邓州棘阳人”(唐至宋金时新野降县为镇时期除外),不知是否属于笔者孤陋寡闻。该朋友如有证据多多,请展示一下,让鄙人和其他网友都开开眼界?不情之请,赏个脸吧。
    更有甚者,居然有人提出“学习日本人修订教课书”这一耸人听闻的妙论,遗憾的是,新野人没有资格拥有这顶高帽子,但既然已经制造出来了,没人戴岂不造成浪费,那就只好由当代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先生自产自用了。不过也毋庸为此而大惊小怪,因为此种做法古往今来代代有之,要不然,我们的老祖宗们怎么会创造出“贼喊捉贼、倒打一耙”这类成语呢?要知道,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可是来源于实践的啊。
    至于用侮辱人格的做法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行径,笔者无暇回敬、不屑回敬,只想提醒一句:朋友,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辱骂和恫吓不是战斗。
    本来,依笔者这把年纪,应当是摇摇蒲扇,逗逗孙子,或者同老兄弟们聊点天南海北的茄棵里的话题,但不知为何,近些年也突然心血来潮,“老夫聊发少年狂”,与小青年比起博客发烧来。偶尔上网搜狐,读到一些帖子,心有所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信手成文,聊博一粲。至于有的朋友帖子中出现偶尔笔误,在所难免,何妨宽容一些,如把“河南”误作“河北”。有的朋友不是也把“刘縯、即是、心系故土”弄成了“刘演、既是、心系故事”了么。其他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笔者并不想就此兴师问罪,无限上纲。据说,建国以来,全国只有一部书没有一处错字、语病,那就是《毛选四卷》。若此说果真属实,那是否就可以说我国浩大的作者、编者、出版者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草包饭桶了呢,想来不致于有人神经错乱到那种地步。
    说点题外话吧,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卖瓜老汉,从他只会按指印不会写自己名字这一点断定,他绝对是个文盲。但是,纵然是文盲,也丝毫无损于他哲学家般的见解与情怀。他说,真的也罢,假的也罢,你尽可以夸自家的瓜是中国第一好、世界第一好,中国第一甜,世上第一甜,比金子还好,比白糖还甜,这都行,反正不用报税。可是,你千万不能说自家的瓜比张三李四某某人的瓜好,比左邻右舍谁谁家的瓜甜,除非你想没气找气。到底甜不甜,你说了不算,买家说了算。你看,他难道称不上一个如假包换的民间哲学家么?相形之下,我辈中一些对历史一知半解,却又板起面孔以达者自居,动辄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容不得他人只言片语的大秀才们,难道不感到赧颜么?
    至此,该说的前面似乎都已经说到了。学术争鸣,古今钦重的是以理服人,鄙夷的是以力服人、以势服人、以大服人、以上服人。物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三点稳定定律,比如世上器物,鼎、桌椅等等,有四条腿的,有三条腿的,可谁见过有两条腿的?更不用说一条腿的了。无独有偶,治史也是如此,约定俗成的原则是“孤证不为证”,即一个观点只有一个孤立的证据支撑,则此观点不成立,因为不足以令人信服,除非你有三个乃至更多的证据能支撑自家的说法,那才另当别论。谁有资料,有依据,有铁打铜铸的硬件,拿出来让外人一开眼界,岂不是文坛一大快事,至于是真品还是膺货,自己慢开尊口,留待读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衡量、评说去,这要高雅得多,体面得多,何乐而不为呢?
                                            (岑荣光摘转)
    作者简介:张成立,新野黄淳聚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从军23年,海军中校,解甲后任新野县宗教事务局局长,著述甚多,对姓氏文化研究功力深厚。著有《岑氏史话与岑氏文化》、《邓小平祖籍在新野》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