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岑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岑氏要闻

    浅谈“岑亭”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 更新时间:2018-03-31 16:34:19

    浅谈“岑亭”        

                                                    金百

     

        秦相吕不韦《吕氏春秋》载;“周文王封异母弟耀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唐书》载:“岑氏岀自姬姓,周文王异母弟耀子渠,武王封为岑子,其地梁国北,岑亭是也。子孙因以为氏,世居南阳。”《百家姓》载:“岑氏梁国北,人称岑子,子孙因以为氏,后移居河南南阳。”“南阳郡。”

         按以上历史记载,岑氏封姓于周朝,是周文王姬昌的亲侄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堂兄弟,原名姬渠,封为岑子,建地(国)岑亭。岑氏家族得姓至今三千多年,是个历史悠久的氏族。但是、周至秦八百多年未发现文字记载,直到西汉景帝刘启(考景六年公元前151年)岑迈任御史大夫,受封阳陵侯。以后岑姓人物在史册上又中断了。西汉末年——岑彭,字君然,居南阳棘阳,初为本县长,更始元年(公元23年)归顺更始帝刘玄。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助光武帝刘秀即位,中兴汉室,拜廷尉,晋级征南大将军,更封舞阴侯。功名昭著。岑氏族显达于东汉。唐代,岑氏三宰相,岑文本,岑长倩,岑義,诗翁岑参。岑门成为唐代将相世家,子孙繁衍,人物闻名于世,岑氏家族 成名门望族。清朝岑氏一门三总督。是清王朝中兴名臣,功勋卓著,名振中华,是岑氏之精英、国家的栋梁。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发展国家日益强大。岑氏家族更加兴旺起来。树有根,水有源。弘扬家族优秀历史文化,追溯家族历史根源,探讨、研究岑氏的远古历史文化,力求家族历史更加完整、认识更加统一。成为当前岑氏家族热心人士当务之大事。

         岑氏自周朝封姓氏至今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远古历史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特别是东汉岑彭公以前的一千多年代,基本是一片空白,岑氏的历史根源正确,依据十分清楚,但是、历史依据的证明人岀现前后两个不同的人。前者周文王,后者周武王父子二人。为什么?凭着仅有的历史记载,使后来的历史著作和族谱编修岀现两个証明、两种说法。证据充足、依据确切,但是、成书者捉摸不定,观点不同,见解无法统一。

           一:西周渠公被封于岑亭,是文王封还是武王封? (根本问题)

           二:岑亭这个地名现今在哪里? (源流之处)

         就这两个问题,发表ー点个人不成熟的见解。——

           《吕氏春秋》说是周文王封的。其 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 。

           《唐书》说是周武王封的。其地梁国北,岑亭是也。

         岑氏的根源依据准确,证据相同,两书说的“封岑”证明人不同。为什么会岀现两个(周文王与周武王)证明人呢?《唐书》为什么否定《吕氏春秋》之说?产生不同说法?

           ー:先从历史的时间年代来分析:

         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秦被汉灭(公元前207年)——是八百多年。

         西周至唐末(公元907年)近两千年。

         历史事物、事件的岀现与发生,都是当时、当代或是近代的记忆或者记载最为准确。如果是凭口传、靠记忆,更是当代和近代为准。因为时间过长会淡化,会失忆,会忘掉。如果是文字记载,年长月久,一两千年之后,纸、竹会变质,会腐烂,会失真,更加会丢失。因此,接近历史年代时间越短,记载的资料准确度更高。周朝接着秦朝,周朝的历史事件、事物 ,往往是下一个朝代收集资料整理岀版的。秦相吕不韦《吕氏春秋》比《唐书》早一千多年,历经六个朝代,未见异议。《吕氏春秋》称:“有能增减一字者,即以千金赏之”。可见历史记载的准确度很高,是可靠的,可信的。也是周文王封岑亭的历史依据。

        《唐书》距西周2000年,西周至唐代历经东周列国、秦朝、西、东汉、三国、西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于公元618年灭隋建立唐朝。在中华历史上,唐朝是一个统一而强盛的朝代。经济、文化各行业高度发展。唐代设置翰林院,分派院士专职收集有史以来前朝各代 各国的历史资料,专职调查、审阅、论证、整理,修编历史、经史、国史。历经数千年多个朝代的历史书籍资料多如牛毛,堆积如山。需要不少院士长年累月的工作。由于历史朝代久远,资料残缺不存,有的真假难辨别,有的经过前朝一代接一代转抄,有错有漏,观点偏差岀入,更有资料早已决失,有的历史事实事件根本没有记载。到达唐代根本无法找寻。由于《唐书》距西周2000年,距《吕氏春秋》也有一千多年了。历史朝代地址、地名称发生多次变更,“姬渠封于岑亭”的地址依据也找不到了。唐代翰林院士经过调查、论证整理,最后编著成史书。可见《唐书》是根据西周“大封天下,封姓建国”当时的历史情况来推理,查核、论证成书的。在论证过程中,往往岀现不同观点,不同意见,执笔者只能够保留一方观点。“武王封岑”就成为《唐书》的定论,否定了一千多年前《吕氏春秋》“文王封岑”的论著。使历史记载岀现两个观点、两种现象。

         唐代历史文化含金量是很高的,历史、经历、国史、唐诗等等,成为唐朝之后各朝代人们学习中国文明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主要课题。正因为如此,秦朝的《吕氏春秋》与千年之后的《唐书》同样可信。“文王封岑”与“武王封岑”两种不同的观点,长期间出现两种不同见解的人群。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论据。直到现在,全国各地的族谱族史编写记载中,绝大部分都会保留两种观点,不想妄加评论,也有部分族史文章按照《唐书》“武王封岑”的观点成书成文,而对《吕氏春秋》的“文王封岑”也不想评论。时至今天,还未得到最后、最准确、最统一的最终论据。

           二:周国“封姓立国”思想的形成,和封建制度的理论依据。

    根据历史记载: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享年96岁。姬昌十五岁生二子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37年——公元前1043年)享94岁。姬发九十岁(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封建制度的西周王朝。第四年就去世了。传位成王姬诵,(公元前1042年)

         从历史时代知道、 姬昌、姬发、姬渠三位同是商朝末代人物。姬昌是商朝封的“西伯”大官员。受商朝廷封地封官,袭父亲季历“西伯”之爵位,是受商王朝统一管理和领导的附属国。封官、封地立国的制度,在商朝代基本形成。

    殷商武乙王时代(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姬昌之父季历受封为“西伯”,即“伯爵”之位,是商朝西方各国的首领。商朝西方地区在季历的管理之下,人民安居乐业,各诸侯小国信服。(公元前1112年)商朝文丁王即位,文丁王害怕西伯侯季历造反,把季历杀害了,又把季历之子姬昌也囚禁起来。姬昌是一个十分机智聪明的人。杀父之仇不可不报,但是,身在囚牢,只能忍辱负重。装得特别老实,特别迟钝、痴呆。姬昌长子伯邑考(姬发之兄)知道父亲并无造反之心,救父心切,亲自带礼物等项,赴朝廷恳求文丁王免去父亲姬昌牢狱之罪。文丁王又把姬昌之长子伯邑考杀害,煮成人肉汤,送进牢房,试探姬昌是否真实迟钝、痴呆。姬昌强忍杀父之仇,杀子之痛苦,把亲子之肉汤饮下。古人有言“虎毒不食子”文丁王认为姬昌是一个真正迟钝的人了,放心了。于文丁七年(公元前1106年)把姬昌放了。并封他继袭父亲季历西伯之职。(伯爵之位),又称西伯侯,西伯昌。可见——在商朝时代巳形成“封官封地”制度。成为姬昌“封姓建国”的封建制度的理论依据。

         姬昌在囚牢七年,忍辱负重,坚定了复仇之心,潜心研究灭商兴邦良策。由于姬昌聪颖过人,当时正直四十青壮之年才智满怀,精力充沛。认真总结商朝“封官封地”的管理制度存在不足之处,深知用人的重要性,要推翻昏庸的商朝,建立新政权,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是亲人、亲骨肉兄弟,亲属共同合力管理。——形成“兴邦立国、封姓建国,礼乐制度、文化、政治、军事等一整套治国安邦理论依据。据说,《周易》的学说,就是姬昌在牢狱囚禁七年间研究岀来的。

         姬昌岀狱回到西伯地(国),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二子姬发正当三十儿。有其父必有其子。姬发深得父亲真传,在父亲养育教授之下,言听计从,谨尊父命,父子思想统一。成为姬昌左膀右臂,得力助手。姬昌开始实施复仇灭商、兴邦建国的雄心计划。西伯国是商朝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施行仁政,勤于政事,发展农业,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积极灭商准备。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属国,调解他国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西伯日益壮大,后迁移周源,自号周国,人称周王。帝辛元年(公元前1075年)商纣王即位,昏庸无道,商朝诸侯小国都把姬昌看成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姬昌更是积善行仁,广施仁政,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一步步实施他的雄才大略,姬昌是个有才能、有作为的创业君主。他深知要成大业,必须十分注重人才,亲自带领儿子姬发寻访姜尚,跪拜姜太公为军师,委以军政大权。周国更加如虎添翎,迅速发展扩大,日益强盛。使华夏大地三分天下、其二归周。为建立周朝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周国不断扩大,要守卫,要管理,更要巩固边防领地。姬昌晚年便开始实施按照(公、侯、伯、子等级)试行“封姓立国”制度,先封边防小国,如:“子爵”等。(岑子)便是其中一例子。姬昌是周朝封建制度的决策者,先行者,更是大周朝天下的奠基者。公元前(1056)年为灭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未岀师先死。已经享九十六岁了。当时姬发也八十岁了,承父之职、执行父业,谨尊父命,带军岀师,奋战十年。到九十岁,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封建”大周王朝。西周国都“镐京”。姬发是第一任周朝王帝,世称周武王。西周武王姬发尊父亲为文王,世称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九十岁即位,开始实施父亲周文王的“封姓建国”制度。大封天下。把华夏大陆分封成七十一个诸侯国,属于文王之子的有十六国,武王之子有四国,姬姓子孙封国最多,共有五十三个国,其余是封其他公、侯国。(后称“封建”制度。)西周武王姬发的封建制未见封“岑亭”,未见“岑国”。

         中国古代分二十五个朝代,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几十年。周朝时间最长,达800年。分西周与东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定都镐京和丰京(陕西西安西南)。东周,又称春秋、战国。东周迁都:洛邑,(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周朝历史为什么长达800年之久?封姓建国的封建制度是决定因素,朝廷周天子把华夏天下大地及其高官爵位分封给家族骨肉亲兄弟及亲属,分封权力责任,分别管理,共同维护周朝这个大家庭。姬氏分封各姓氏各国,实权都掌握在家族亲兄弟手里,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外姓氏外族人无权争议,他姓诸侯国是周天子亲属关系,是周天子封的,周天子认可的。朝廷周天子是建国的长房,是大家公认的真命天子。受封各国都敬奉周天子(周王)。朝廷天子对兄弟各国及诸侯国实行统一礼乐(文化),政治,法律,军事等制度,统一管辖,统一领导,统一收纳朝贡。各国都是亲兄弟亲属关系,互相尊重,互帮互助,互相制约,达到凝聚成团的作用。使周朝天下长达800年。

          三: 岀现“文王封岑”和“武王封岑”两种说法的主要原因:

        周文王姬昌的《周易》理论学说,也是周朝长期生存的理论依据,归纳起来就是“迁移”两个字。《周易》的学说博大精深,不少学者把它视为人们“生存、生活、发展、壮大”必须尊循的理论依据。是审议“事物、事件、方向、事情”的“对与错”的唯物主义学说。《周易》从东、南、西、北四面互相依存,形成四面八方,得岀“八卦”,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从四面地理环境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条件,产生相生相克,互相依存、互相利用,适者生存发展的理论。(公元前1106年),姬昌岀狱,回到西伯,(陕西岐山脚下)袭职西伯侯爵之位。后“迁移”到“周源”号称“周国”人称周王,使周国不断发展壮大。后又“迁移”到陕西西南的“镐京、丰京”成为西周王朝的国都。西周成王即位,谨承祖父、父亲之命,开始筹建“洛邑”(河南洛阳)。到平王即位(公元前770年)正式“迁移”洛阳,成为东周国都。“迁移”达到生存与长期发展之目的。是《周易》学说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周朝生存、发展、壮大全过程的历史,是长达800年的实践证明。

        姬氏弟子姬渠,世称“岑子”。“子爵”之位,是小国小官。姬渠岀于对姬氏家族一片忠心,听从伯父姬昌的安排,不计得失,不论封官大小,为姬氏的“天下大业”戌边守土,来到西北边大山岭边防地区“岑亭小国”,安心守卫扩大不久的周国边境领土。由于地处大山区域,人烟希少,地理环境极差,自然气候条件恶劣,不适宜生存与发展。“岑子”是姬 氏弟子,深懂伯父姬昌《周易》学说“适宜者生存”的真理。明知道只有“迁移”才是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岀路。但是,为姬氏大业,只有安心 守土,等待姬氏大业建成,最作打算。直到东周、中、后期间,(春秋战国)时期,大国的扩大,取消小国,强国取代弱国。岑亭家族已经“迁移”走了。当时的梁国是商朝末代周国的附属小国,灭亡或者迁移时间迟些,后来也不存在了。只留下遗址。到汉朝以后,遗址也找寻不到了。

        秦朝是春秋战国的最后胜利者,秦始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后统一全国。扏政太平十五年。岑亭家族或许已经“迁移”到达河南南阳,但是,由于弱小,初成小村、小户,仕官无人。在秦朝廷的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可见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只知道有西周前周文王封的“岑亭”而还未发现河南南阳的岑氏家族。秦朝太平时间只有十五年,于公元前206年被西汉刘邦所灭。在西汉两百年的历史里面,岑氏家族很快发展,有人读书,有人当大官员了,考景六年(公元前151年)—岑迈任御史大夫,受封阳陵侯。……以后 岑氏人物在史册上又中断了。可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家族无人当大官员,史册是没有历史记载的。各朝代的小小国,附属小国,如无人仕官,在史册上也没有记载。古代的山区、农村诸多姓氏也默默无闻,或者有岀现了,后来又无影无终消失。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残缺不全的原因。所以中国历史、文物、古典、古迹等,需要考古专业人士(考古学家)不断的挖掘、探讨、研究。有的永远是一个迷。

        《唐书》是唐朝历史刊物之一,尊重事实、事物存在可见性。岑氏历史人物(岑彭)河南南阳人,地址是河南南阳棘阳。西周建朝分封天下七十一国的历史记载是周武王封的。这就是《唐书》眼见为实的依据。南阳郡是秦朝设置的,岑亭家族在西汉以前已经到了河南南阳,更是岑氏家族兴旺发展起来的居住地。世居河南南阳便成为事实。但是——《唐书》也说“其地梁国北”岑亭是也。《唐书》不敢否定《吕氏春秋》周朝前期的“小梁国。

        我认为——姬昌(周文王)封“岑亭”时间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时候,距周武王即位(20年至25年)左右。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已经九十岁,在位四年,大封天下距周文王去世是十五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大封天下七十一国,姬氏子弟五十三国,没有“岑亭”(岑国)。父亲周文王已经封了“岑亭”。周武王没有再封的理由了。由此可见,“梁国”是商朝末期周国的附属“小梁国”。而不是周朝之后所岀现的各朝各代的梁国。由于商末周国的“梁国”与子爵位的“岑亭”都是陕西西北方大山区边境弱小国,在后来的历史上都没有记载,“弱小、迁移”“无历史记载”成为《唐书》否定《吕氏春秋》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历史之迷。成为岑氏家族长期以来追根溯源的难题。

        本文从历史时间年代发生的事实事件过程,结合当事者的概况,加以个人观点分析而成。重新归纳成几点,加以说明:——

          1:《吕氏春秋》与《唐书》距离周朝的时间、年代的远与近。产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封“岑亭”的证据和地址“梁国”的依据是相同的。《唐书》距西周2000年,依据有参照《吕氏春秋》的可能性。本文尊重接连周朝的《吕氏春秋》:“周文王封岑亭”。

          2:周文王封“岑亭”的历史依据从何而来 ?——“商朝已经形成“封地封官”制度,是姬昌“封姓立国”封建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在必要情况下(安定边防)开始试行,这就是姬昌首先封“姬渠为岑子”的原因。

          3:历史证明:西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天下七十一国,姬氏子弟共五十三国,没有封岑亭(岑国) 的历史记载。《唐书》无历史依据,证据不足。

          4:“封姓立国”时间是商末周初时期,“梁国”就是归附周国的小国,是周王认可的“梁国”,而不是西周后各朝代岀现的“梁国”。商末周初,河南南阳的南边界沒有“梁国”。“岑亭”家族于秦朝前后“迁移”到河南南阳是小家小户开始定居。史册无记载。

          5:《百家姓》载:“岑氏梁国北,人称岑子,子孙因以为氏,后移居河南南阳。”“移居”是最有力、最有依据的历史证明。“迁移”是周文王姬昌 《周易》学说的中心论点,姬氏的天下就是凭借《周易》学说“迁移”的理论,几次“迁移”达到长期生存发展的。也是姬渠“岑亭”家族的指导思想,“迁移”到河南南阳定居发展的依据证明。

          6:姬 昌(周王)在位五十年,距西周建朝还差距十年,国家还未统一,占据华夏大地三分有其二,周国相当大了,开始试行“封姓立国”,固守边境领土,刻不容缓。“姬渠封于岑亭”正是当时之列。人称之为“岑子”,“子爵之位”是个小国。弱小、迁移、发展缓慢,士官无人,成为岑氏家族在东汉彭公之前千多年没有历史记载的原因。

    以上论述的观点:西周渠公被封于岑亭,是文王封的。

        “岑亭”这个地名,在周朝到秦朝(因迁移)已经慢慢消失。秦朝时期只有遗址。后来经过几个朝代一千多年,因为战争、不断换主,不断更名,史册沒有详细记载。两千年来、自然气候、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形变化、荒地变森林、等等,到唐朝,遗址也找寻不到了。——以上是个人浅见,仅供各位阅读参考,并请提岀意见,互相学习,共同讨论、研究。


                                                        于桂平

                                                         公元2018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