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氏典故

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岑氏渊源

    当前位置:首页 > 岑氏典故 > 岑氏渊源

    岑氏始祖来源问题的探讨

    信息来源:岑氏宗亲网 作者: 更新时间:2010-06-10 10:57:47
    关于广西、广东、浙江三省(区)
    岑氏始祖来源问题的探讨
     
    岑时一
     
        全国岑氏的世系,自岑彭公以来虽有了一个脉络,但仍很不完善,仍有缺代的情况,有的世系甚至张冠李戴。要想得到一个完整和真实的世系,还要做许多艰巨的工作,有的因年代久远又缺乏资料已很难弄得清楚。目前岑氏宗亲聚居较多的省(区)有浙江、广东和广西。这三省(区)的岑氏共同先祖是不是岑象求?如果不是那又是谁?他来自何处?这一问题很值得探讨,本人在此试图加以分析。
        一、岑仲淑、岑正淑、岑景佺都不是岑象求的后裔。
    在现有的岑氏族谱中,大多数都沿用一个说法,就是广西始祖岑仲淑、广东始祖岑正淑是岑象求的孙子,浙江始迁祖岑景佺是岑象求的第五世孙。这些记述存在出生时间差的巨大矛盾,其可靠性便受到怀疑。为便于探讨和分析,下面先作两个肯定:
        1、肯定岑象求与苏东坡是同时代人,年龄相仿。
    为什么说岑象求与苏东坡是同时代人?因他们两人都同时在宋神宗、哲宗的朝廷或不同的州做官,交往比较密切。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苏东坡在京城监官告院任职,岑象求则在秘书省任著作佐郎职;熙宁五年(1072年)苏东坡到杭州任通判,岑象求则到梓州路常平司任职,在他们两人将离开京城前,苏东坡有赠岑著作诗,是年苏东坡三十七岁,诗曰:
    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
    拙则近于直,而直岂拙欤。
    夫子静且直,雍容时卷舒。
    嗟我复何为,相得欢有余。
    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
    拙于林间鸠,懒于冰底鱼。
    人皆笑我狂,子独怜其愚。
    直者有时信,静者不终居。
    而我懒拙病,不受砭药除。
    临行怪酒薄,已与别泪俱。
    后会岂无时,遂恐出处疏。
    惟应故山梦,随子到吾庐。
        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岑象求景仰和依依不舍之情。岑象求在梓州任职大约有四年,于熙宁八年(1075年)去职闲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写了《文献通考·吉凶影响录》十卷。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苏东坡在京城任翰林学士,为哲宗皇帝撰写了岑象求知果州(今四川南充市)敕,即任命通知书(此敕收录在苏东坡全集中)。岑象求在果州任职大约有三年。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岑象求在京城任朝议大夫,六年(1091年)任两浙转运副使。此时苏东坡知杭州,他们两人会经常来往见面,于是苏东坡便有《次天字韵答岑岩起》诗,岩起是岑象求的字号, 诗曰:“一声清跸雾开天,百辟心庄岂貌虔。回顾惊君珠玉侧,同升愧我粃糠前。裴回月色留坛影,缥缈松香泛蜡烟。莫叹郎潜生白发,圣朝求旧鄙鸢肩。”此时苏东坡已有五十六岁,而岑象求亦将进入花甲之年,头上已潜生白发,可见他们两人年龄差不多,苏东坡生于1035年,岑象求出生时间史书没有记载,比苏东坡出生时间前后不会相差二岁,基本上是同龄人,这点可以充分肯定。
        2、肯定岑仲淑参与了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的战争并留在邕州做沿边溪峒军民安抚工作,是年三十八岁。
        岑仲淑作为狄青的军师参与了平定侬智高叛乱的作战,战后留在邕州做沿边溪峒军民安抚工作,对这一点,本人在《否定岑仲淑就是篡改广西的历史》、《史志对岑仲淑少有记载原因的分析》这两篇文章中都作了阐述,在这里没有必要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广西《岑氏族谱》田州岑氏历代知州列传—忠孝志中有一段话很值得重视。这段话是:“宋武阴侯岑自停(1035~1106年)系仲淑之子也。仲淑薨,边民感岑氏之德,不忍使去,留自停代镇。余靖知民情所向,具疏代请,诏命自停权领都督诸州。时有谗言,停曰:‘吾之留粤,非无明诏。今若此,吾宁失民望,不敢污国史也。’遂自请罢职,解印归里。边民复阻之,遮道拥留。事闻入朝,敕封自停金紫光禄大夫、麒麟武卫上将军,仍治永宁军。”这段话说到余靖具疏代请,我们知道归仁铺战后约二年,余靖便从邕州回到桂州,再过约两年多,即狄青去世后,余靖也离开广西到潭州任知州后又徙青州去了。究竟他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又回到广西?据《宋史》—余靖传载:“交趾蛮申绍泰寇邕州,杀五巡检。以靖安抚广西。至则召交趾用事臣费嘉祐问之,嘉祐至,绐以近边种落相侵报。误犯官军,愿悉推治,还所掠及械罪人以自赎。靖信之,厚谢遣去,嘉祐遂归,不复出。”查交趾寇邕州,此事发生在宋熙宁八年,即1075年,交趾还所掠州县,发生在熙宁十年,即1078年,这一年也正是岑仲淑去世,子自停代镇的一年,也是余靖重来广西到邕州的一年。这样,广西《岑氏族谱》的记载与《宋史》的记载在余靖重来广西及其时间上是一致的。这就说明,余靖不仅曾与岑仲淑共事,而且与其子自停也有交往。因此岑仲淑与作为平蛮第三将的余靖一起征讨侬智高及战后所受职务从侧面得到了宋史的印证。
        狄青是四十九岁去世,征讨侬智高归仁铺决战时应是四十四岁;岑仲淑是六十四岁去世,讨侬决战时应是三十八岁,比较符合作为将军征战的年龄,因此岑仲淑出生岁次为1015年应是比较准确的。
        根据上面两个肯定对岑仲淑、岑正淑、岑景佺是不是岑象求的后裔便可以得出结论。岑象求大体上与苏东坡同龄即大约出生于1035年左右,岑仲淑则出生于1015年,岑仲淑出生比岑象求还早20年左右,因此,岑仲淑不可能是岑象求的孙子,自然也不是岑世衡的儿子了。作为岑仲淑的兄长岑正淑,其出生岁次比岑仲淑长两岁就比较接近了。现在广东恩平和葛岸新编族谱都说岑正淑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即公元1217年,比岑仲淑弟晚生了202年,这明显是有误的,而且谱载本身与阳江祠堂对联也有矛盾,祠堂对联写的是“源开北宋”,看来还是祠堂对联的表述比较准确,即岑正淑应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样,岑正淑同样也不是岑象求的孙子和岑世衡的儿子。浙江的岑景佺,现有各谱都说是岑象求的第五世孙,出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只比岑象求晚生44年左右。一般五代时间间隔应达125年左右,44年传了五代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可得出结论,岑景佺也不是岑象求的第五世孙,自然也不是岑孟祥的第四世孙和岑迪的第三世孙。
        既然岑仲淑、岑正淑和岑景佺都不是岑象求的后裔,那么他们最近的共同先祖又是谁呢?  
        下面我们将看到另外一种说法。
        二、广西北流《丹花岑氏族谱》说岑正淑、岑仲淑、岑季淑是三兄弟,是诗人岑参的后裔。
    广西北流《丹花岑氏族谱》第一卷姓氏考中说:“参登天宝进士,第官至侍御史,迁嘉州太守,以诗鸣一时,有岑嘉州集八卷行世。参裔永诚字喜敬,游学浙江,遂卜居余姚之龙山,三子季淑留籍焉,长子正淑字尧俊,宋进士,官至上柱国卿,仁宗时,都督惠州、肇庆等郡,始迁粤东之始祖也;……次子仲淑第进士,都督桂林、象郡诸州兵马,世袭思恩、泗城、镇安等地,始迁粤西之始祖也。”这一段记述有一点错误,查地图,龙山在今宁波北,宋代属明州管辖,不属余姚管辖。有两点与其它族谱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岑正淑是在北宋仁宗时做官,不是广东谱记的在南宋度宗时做官;二是最主要的不同点就是岑正淑、岑仲淑、岑季淑是游学浙江并卜居龙山之岑永诚(字喜敬)之儿子,是岑参的后裔,是从四川迁入浙江的。这一段记述之所以重要,是正好回答了上面提出的既然岑正淑、岑仲淑、岑景佺不是岑象求的后裔,那么他们又是谁的后裔这一问题。现在本人想就这一段记述作一些说明和分析。
        《丹花岑氏族谱》编于民国丁卯年,也就是公元1927年,是距今较近的一部族谱。它是乡中一位“秀才”作主笔编写的,名叫岑时雨,字翰臣,对古文和诗词颇有研究。编写这部族谱时,他肯定看到过《西林岑氏族谱》,也会看到过广东的岑氏族谱,因北流丹花离广东的化州、阳江比较近。但他对广东、广西岑氏始祖的渊源究竟来自哪里这一问题,既不照抄西林谱,也不照抄广东谱,而是自有说法,只可惜在族谱中对这一自有说法未加任何说明,使人很难去进一步考证。尽管如此,对这一新说法,本人认为还是有合理和可信之处的,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丹花谱说岑仲淑还有一个弟弟叫岑季淑,留籍浙江。究竟有没有岑季淑这个人?应当说肯定有。因为现有各谱所列的世系表中,在岑象求的世次前面列有岑季淑的名字。把岑季淑列在岑象求的世次前也是对的,起码岑季淑的年龄比岑象求要大,但世系却弄错了,他不属于岑曼倩或岑融这一支系,不是岑岱的儿子。岑季淑这个名字的命名,应当不是孤立的,没有正淑、仲淑的存在,就不可能单独和孤立去命名某人为季淑的。正者,长也;仲者,次也;季者,老三。没有老大、老二、就不会有老三,所以正淑、仲淑、季淑实为三兄弟。
    另外,在广西《西林岑氏族谱》中,岑仲淑还另有一个弟弟叫岑淳淑,居浙江。谱记有这个人,不可能无中生有,现在我们也只能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岑淳淑便该是老四了。他们不是二兄弟、三兄弟,而是四兄弟了。看来各谱互为补充,事情就更加清楚。四兄弟中老大到了广东,老二到了广西,老三老四留在浙江。留在浙江的二个小弟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找不到他们的影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经笔者多方推敲,问题很可能出在后人编写族谱时,因年代间隔较大,一些世次弄不清楚,而岑象求又比较出名,就把本来不是同一支系的岑道和岑迪替代了岑季淑和岑淳淑,把岑世衡替代了岑永诚,因而造成张冠李戴的极大差错,这就是找不到岑季淑和岑淳淑影踪的最可能原因。当然这也还属于一种推断,这种推断能否找到一些可以印证的东西没有呢?下面我们将罗列一些人文资料,或许可以印证这个推断。
        三、广西、广东、浙江岑氏人文资料丰富,三省(区)岑氏兄弟情谊深厚。
        1、于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广西镇安府岑氏族谱叫《岑氏宗记》,该谱序由岑统藩撰写,对本宗族史实描写重点突出,现摘录如下:
        “……迨汉肇开爵士,为征南大将军岑彭公封归德侯更封舞阴侯,谥曰“壮”。其二子长封细阳侯,次封谷阳侯。而下四世皆袭侯爵。总之六世八侯。尚公主者一人。而南阳功曹得汉,永造父子显名。梁之最著者,看光学士及散骑常侍,七子皆有操行。唐之最著者,景仁公封右相,群从子尤为列公侯。晋中衰之,总迁浙东。仲淑公承家粤西,克绍先猷,儒户官籍,代占世守。至元,则路承公昆弟裒举首,世称联桂。到明兴,奉常公鹏复首开文科,右史公蔽又擢武举节一,光熙祖烈。期间同时被征者数十辈,一家为令者七人,而怀才以处者亦彬彬焉。虽勋名爵位未逮南阳,而开科两朝文章,节义世家法名,门风丕振,至今未殒。至于仰荷前体孙息蕃衍,虽南之宗或难过之。言氏族者,以人物,以科名,以子姓,今吾浙东之岑氏,三物差备。而司徒公起家绍兴之后。秘书公通籍理宗之朝,谟猷未尽阙望。陡然不禄其家之盛衰始末,笔难罄言。兹特叙吾受氏与及所居之地,列言于篇端。俾子孙知所取法,亦以使治氏族之学者,有所觉而兴思其源流焉耳。”
        这篇序文真的使我们有所觉而兴思其源流,我们的老祖宗曾总迁浙东,但是谁总迁浙东?序文没有说,至今各谱说总迁浙东的只有两人,一是岑象求,一说是岑参后裔岑永诚。而岑象求的总迁在本文前面已作了排除,那总迁的就只有岑永诚了。
        2、苏东坡全集第二十九卷有一首诗,“已分江湖送此生,会稽行复得岑成。镜湖席卷八百里,坐啸因君又得名。”在诗前有一段说明:“余旧在钱圹,伯固开西湖,今方请越。戏谓伯固可复来开镜湖,伯固有诗因次韵。”这里所说的会稽就是绍兴,钱圹就是杭州,越是指越州,领八县,余姚和镜湖都在州内,州治在今绍兴市。“余旧在钱圹”,是指苏东坡第一次知杭州期间(1072~1074),建苏堤,伯固开西湖,岑成参与建设,因工作优异而出了名,苏东坡此时就可能认识岑成了。“今方请越”,可能是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期间(1090~1091),受伯固的邀请访问了越州,有可能又见到或谈到了岑成并参观了镜湖,于是写了这首戏诗。这首诗给我们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证明早在岑景佺出生之前,越州的余姚就已有岑姓的人居住了。这个名叫岑成的人很可能就是岑永诚或其子岑淳淑,因成与诚同音与淳近音。岑永诚原居住四川,四川有个都江堰水利工程,他和他的儿子对水利工程比较熟悉,因而参与西湖的开发工作是可能的。
        3、浙江岑氏传人从二世到六世的命名,是按姓十世次十排行的方法进行的。如岑景佺是第四世,他父亲是各兄弟中首个先生儿子的,排第一,所以就叫岑四一。这种命名方法,看来是浙江特有的,河南找不到这种命名方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从二世到六世都是在浙江出生的传人。并且都是岑季淑和岑淳淑的子孙,而不是岑道和岑迪的子孙。如岑景佺的爷爷岑小五(汝浚)的出生时间,按岑景佺生于1079年和按20年一世往上推,应约生于1039年。而岑迪的出生时间,按岑象求约生于1035年往下也按20年一世推算。岑迪应出生于1075年左右,与岑小五的孙岑景佺差不多是同龄人了,正因年龄相仿,他们两人都可能同在宋徽宗的朝廷做官,因此岑小五绝不可能是岑迪的儿子。再看岑季淑和岑淳淑的出生时间,按他们哥哥岑仲淑生于1015年推算,岑季淑约生于1017年,岑淳淑约生于1019年,也按20年传一世算,岑小五约生于1039年,与上述推算相符。所以岑小二到岑小十分别是岑季淑和岑淳淑的儿子,从世代年龄衔接方面说,是完全符合的。现有些谱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去世后葬南阳,看来是有误的。由于岑正淑和岑仲淑分别是广东和广西岑氏的一世祖,为了一致岑季淑和岑淳淑也就成了浙江岑氏的一世祖,往下从岑小二到岑小十便是二世了,这样浙江的世次就更加清楚和衔接。
        4、张成立和曹显峰著的《岑氏史话与岑氏文化》一书第148页刊载编于明洪武十八年的浙江余姚《岑氏族谱·序》(节录)中有四句话:“仕宋流寓,徙宅句章,支脉衍庆,卜吉允藏。”这里先解释一下,“句章”是浙东有名的古筑城。宋代该城在明州境内,它是明州标志性建筑,可以作为明州的代表。“衍庆”从语句对称的角度来说,它应属地名,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找不到叫衍庆的地名,如衍按字义作蕃衍解,那庆字就应该是地名了。查以庆字作地名的,河南南阳没有,而四川则较多,宋时成都附近有崇庆州。把这四句话连起来其意思就是:根据宋朝皇帝的诏命,我们的先祖要到浙东做官任职,于是就把家从世代蕃衍生息的四川崇庆州迁到浙东的明州。这一迁移,经过问卜,还是吉祥的。按照这样的解释和理解,浙江余姚《岑氏族谱·序》关于浙江岑氏来源的说法,便和北流《丹花岑氏族谱·姓氏考》的说法一致了。岑参的后裔在新津县居住较多,而新津县在宋时正是崇庆州管四县之一。浙江余姚章庆堂的名称就是取迁入地句章和迁出地崇庆后一个字而命名的。
        5、浙江章庆堂祠宇记有两句话:“秘省济美,联桂竞芳。”章庆堂前金刚柱有一副对联:“明媚春光环绕上林成国族;清华秋色长占联桂显宗宫。”这里所说的联桂,在上面摘录岑统藩所写的《岑氏宗记·序》中已说到,即“至元,则路承公昆弟裒举首,世称联桂。”路承公应是帖木儿的字号,昆弟是指帖木儿的弟弟阿刺兰,怒木罕,阿刺辛,不花乜仙。裒举首就是指帖木儿袭父职,官拜来安,田州二路总管,加明威将军仍兼军民安抚使后,指令弟怒木罕分管泗城(州),阿刺辛出继镇安(州),阿刺兰分管思恩(州),不花乜仙分管奉仪(州),共统辖十六州九县,掌控了广西西部大片地区,对这一现象,世人便称之为联桂。浙江章庆堂把联桂这一盛事写入堂记和对联中;广西镇安府《岑氏宗记·序》对浙江司徒公起家绍兴之后,秘书公谟猷未尽阙望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充分表达两省岑氏兄弟之谊,互相关怀,相互激励,季淑、淳淑及其后裔在浙江“济美”、“成国族”,仲淑及其后裔在广西“竞芳”、“显宗宫”。
        6、广东阳江岑尧俊宗祠有一副对联:“基植南阳一支竞发鼍江秀;源开北宋三派分流漠水香。”这里的“一支”是哪一支?是北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分派的?有的说是岑象求这一支,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时在南阳分派的。岑象求这一支不可能竞发在前面已作了说明,分派则发生在宋仁宗时候,那时还没有金兵南侵,分派是由于仕宋和平叛的需要。所以“一支竞发”就是岑参后裔岑永诚从四川总迁浙东这一支,这一支的四兄弟中,岑正淑由于仕宋到了广东,岑仲淑由于平叛到了广西,岑季淑、岑淳淑没有官职则留在浙东。这就是三派分流,河南南阳构不成三派。
        四、岑象求及其子孙的去向。
    上面已说到岑正淑、岑仲淑和岑景佺不是岑象求的孙辈,那他和他的子孙又到哪里去了呢?先说岑象求,据宋史岑象求传记载,他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被划党籍,此时他年龄已达69岁左右了、由于受到党禁的连累并且已达高龄,很可能就此告老还乡了、他的次子岑世衡,各谱说法不一,浙江谱载市药,置半州之产,积德行义,世称长者。比较起来,浙江谱载可靠一些,因为岑象求约三十七岁时曾到四川梓州任职,那时岑世衡约十五岁左右,岑象求可能把全家都带到了梓州。岑世衡可能一边读书,一边从事医药商业活动。过了四年之后,岑象求去职返回中原,岑世衡经营药业已有了好的开端,他可能留在梓州继续经营,置半州之产不可能三四年就能做到的,而是多年或较长时间经营的结果。有了半州之产和为了保有这些资产,岑世衡和他的后代很可能就长期落户梓州了,并年享高龄,否则不可能被称为长者。再说岑孟祥,各谱说他在宋咸平间为益州张方平幕官,查宋咸平是公元998~1003年,这期间不仅岑孟祥没有出生,就连他父亲岑象求也还没有出生呢!再查宋史张方平传,张方平是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侬智高败逃大理国时到四川任职的,那时岑孟祥还未出生或刚出生不久,看来这些谱记有伪误。由于岑孟祥和他的长子岑道谱载没有别的官职。很可能就一直跟随岑象求仕宋迁移,直到岑象求告老一同还乡。至于岑孟祥次子岑迪谱载登宋天圣三年(1025年)乙丑科宋郊榜进士,官礼部侍郎。考岑迪应生于1075年左右,所以谱记也有误,就算他仕宋也应在宋哲宗绍圣之后,当他五十岁时,正迂金兵南侵掳去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京城官员四散奔逃,此时他也可能从河南的东部汴京回到河南西部南阳老家,谱载岑孟祥、岑道、岑迪均葬于南阳便可说明。这里顺便说一下岑景佺南迁的问题,岑景佺登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进士,历徽猷阁校理,累迁民部尚书。金兵南侵占领汴京后,他也就从北边的河南汴京回到南边的浙东。当然他也可能是扈驾南迁。二帝被掳后,北宋灭亡,南宋是康王赵构另起的炉灶。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即帝位后不久,金兵再次南侵,一直追杀到浙东明州,金兵退去后,几经反复,最后在浙江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岑景佺也可能继续在南宋的朝廷做官。这两种情况说他南迁也可以,但不是从河南南迁到浙江的岑氏始迁者,本来他就出生于浙江,只是仕宋到汴京做官而已。
        五、岑象求、岑世衡和岑正淑、岑仲淑所谓“三代传承”应是到了更改和修正的时候了。
    广东化州宗亲岑汉茂认为这个“三代传承”是岑象求的孙子岑道在宋代编写岑氏族谱时亲自写上,已千年不变,是不能怀疑的。查岑道所写的《岑氏通族序》落款时间是宋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按他爷岑象求出生的时间(汉茂族弟考证约生于1038年)推算,这一年岑道可能还未出生,即使已出生也还处于孩童时代,不可能写出这一篇序文来,要么就是时间有错。就算这篇序文是岑道写的,也不等于所编族谱中的世系表也能留传下来。如果这三代世系是岑道亲手所编被留传下来,那为什么只有三代?难道岑道之前的三、四代他一点都不清楚吗?现有族谱恰恰在岑象求之前断了好几代,连岑象求的父亲是谁都弄不清楚,因此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个“三代传承”是岑道所编。看来这些世系的罗列都是后人在修谱时加上的。还是那些老话,修谱时由于年代间隔较远,资料缺失,世系不详,而岑象求又比较有名并有传记,人们就很容易根据一些不实的传说把自己的先祖挂在名人的世系下,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奇怪的。到今天,我们主要从人物的生卒时间和其活动的年代以及可能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推断,发现过去的记载有伪误时,我们就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予以更改和修正,为我们的后代负责,不要把错误延续下去。至于岑永诚在四川的世系及其去世后葬在哪里?这只有依靠四川和浙江的宗亲去考证了。
                                     2009年冬于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