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近代名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岑氏名人 > 近代名人

    岑国华——民国时期广东蚕丝工业巨子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 更新时间:2016-11-11 15:42:11

    岑国华(1886-1942年)

    岑国华,名汝鎏,顺德葛岸西村人。民国时期广东蚕丝工业巨子。1919年在全省率先采用日本新式缫机,变四角车丝为六角丝,产量、质量均显著提高,及时集股扩大生产,属下丝厂发展至18家,股份总额200多万银元,年产生丝4万担。同时,在广州创办永泰隆丝庄和永泰隆洋行,直接与各国丝商交易,常年营业额在1000万银元以上,居全市同行之冠。20世纪20年代末当选为广州商会会长。

     

    复活的灵魂

    岑国华:丝业巨子 一代富豪

    清末民初的广州荔湾一带,聚居着为数众多的豪门商贾,沙面为洋人所霸占,同时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当时的荔湾,依然是路窄房低,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私家车,纵使市面车水马龙,然而路面上行走的“老爷车”却为数不多。这个时候的岑国华,已经拥有多家洋行及钱庄,每日到店面和工厂巡视,均由司机开车接送,贵气逼人。可惜这样的奢华生活并没有持续得太久,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人的轰炸机在广州上空肆虐,战争的恐慌遍布整个南国,侵略军的野蛮行径使家势雄厚的商人纷纷外逃,穗城的工商业遭到沉重的打击,丝业也无法逃避这场灭绝人性的灾难,岑国华撇下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随大流迁徙至香港,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头。

    顺德的桑蚕种养业,起源于宋朝。明代初期,种养区域由龙江、龙山扩展到平步、鹿门(今大良大门村)等地。明代中叶澳门成为中外贸易场所,国际对蚕丝和丝织品的需求增长,推动了当地桑蚕生产,桑地面积跃居果地面积之上。万历年间,大良至陈村一带的桑蚕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上升至第二位。崇祯十五年,全县桑地面积达58094亩。到了民国年间,这里的桑蚕业更是到了顶峰时期,然而战火不但能摧毁坚实的堡垒,而且还能彻底地让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崩溃,极盛之后的顺德桑蚕业顷刻停滞下来,渔桑之乡从此美名不再。岑国华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乐从人,从12岁开始便进入丝厂当学徒,及至56岁在香港病逝,短短的44年丝界生涯,历经了家乡丝业从极盛到极衰的沧桑变迁,以丝为生的岑国华或许到闭目的那一天都不相信亲眼看到了这般裂变。

    岑国华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基本上是在广州度过的,他在家乡迎娶了第一位夫人之后,又陆续在广州增添了四房妾,开枝散叶。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大户人家,主人竟是出身于贫苦的蚕农家庭。据说岑氏在广州发迹之后,并没有忘却乡情,不但出资给自己的父亲添置产业,还在家乡受到战争威胁的时候耗巨资购买德国军器,奋力抵抗。这也是作为商人的岑国华之大义了。

    广州的丝绸贸易以及顺德桑蚕业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倚仗了岑国华的个人努力。首先,岑国华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缫丝机械,要知道,这种新机械即使在日本本土也是刚刚发明,眼光独到以及大胆试验使得岑国华的缫丝厂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正是这种尝试的勇气,使得一向故步自封的传统南国缫丝工业得到大力地推动,并且顺势走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其次,岑国华不但自己经营丝业,而且还不断捐资办学,在广州创立了“生丝研究所”,培育了不少专业人才。这种做法,在商界也是极为少见,甚至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今天,也没有多少企业家能够有这种长远的目光。

    纵观岑国华的丝业生涯,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灵活善变、因势而动。岑的后裔在展示先人照片的时候特意提到一点,说他“手长及膝”,是个怪才。这种评价虽然略带了迷信的观点,然而毕竟透露了岑国华在后人心目中的神化印象。岑国华的同门兄弟以及亲生儿子,没有一个人能够继承他的事业,也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创造出四射的光芒,这一点也说明“怪才”并不是简单的虚言。岑国华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一代丝业巨子,灵活思维方式便是立世的根本。据岑之后人所言,其事业在发展的开端就开始了迅速地扩张,当时的商人比较容易满足现状,许多人还保留着封建旧思想,认为只要经营好老店的生意便是稳扎稳打,而岑国华却不这样以为,只要资金允许,他便会注资购买厂房,而且还不断合并其他丝厂,经营规模与日俱长。20世纪20年代末期,全靠自己打下江山的岑国华被推举成为广州商会的会长,由此也可见其在广州商界的地位之高了。

    人物词典

    丝业巨子 18间丝厂

    20出头的岑国华,已经在广州摸爬滚打几年,由于所在的丝厂经营不善,岑国华回乡待业,这个时期的岑国华还是一个一贫如洗的懵懂青年。岑回到家乡顺德乐从,被瑞栈丝厂相中招聘为买手,不久还成为了股东,岑的发家史便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两年之后,岑自资在顺德桂洲开设了一间叫“大和生”的缫丝厂,这便是岑氏企业的初始模样。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十多年光景,老一辈人称为“陈济棠”时代,此时的顺德乐从地区农民绝大部分是种桑、养蚕兼缫丝的,由于收入好,许多出外谋生的人也被吸引回乡从事桑蚕工作。顺德丝厂林立,大乡有七八间,小村也有一两间,乐从成了有名的蚕丝集散地,以土丝带动市场,桑艇、丝船、花尾渡穿梭来往,这就是乐从人念念不忘的“担丝担银”、“一船丝出(广州)、一船银入(乐从)”的黄金时代。岑国华也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逐渐开始扩张丝厂的规模,在家乡组建了庞大的生产队伍。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岑国华在原有的丝厂基础上,再到顺德大良、容奇、勒流、南海官山、沙头等地先后办起18间缫丝厂,每间厂就女工来说,少则四五百人,多则七八百人以上,每年的生丝产量达到40余万担有余,是广东丝业之冠。

    金融寡头 四个钱庄

    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岑国华在广州沙基头创办了永泰隆丝庄来代办下属各厂的生丝发售和税饷征纳业务,并在沙面法租界设立永泰隆洋行,以便同日本、印度、美、英、法等国的丝商进行交易,由于他信誉度高,所以全省有许多丝业企业都委托他代办一切业务事宜。当时仅丝庄、洋行两类的营业额,每年在一千万银元以上,居广州三十大丝厂之首。为了保证资金周转,岑又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了贞记、贞详、源记、发记等四个钱庄,社会声望日渐高企。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大批丝厂倒闭,桑蚕生产受到严重打击。1932年,顺德全县92%蚕农生产亏损,户均亏损503银元。广东当局发起蚕丝业复兴运动,但最终未能挽回颓势,桑地面积逐年减少,至1936年,全县仅剩27.36万亩桑地。1938年日军侵占顺德后,强制丝厂复工,低价收购蚕茧和生丝,农民出售100斤干茧仅换270斤大米,1600斤桑叶仅换100斤大米。1942年香港陷落后,日本洋行停购生丝,桑蚕业彻底崩溃。岑国华属下的18间丝厂,到日寇侵华前夕仅剩下南洋、大和生、永昌和裕昌等四间。广州沦陷之后,岑将永泰隆丝庄改名为“荣昌”,交给次子管理,自己到香港发展,谋求新的出路,另外开设了一间永泰隆,跟着又办了新行和永祥两间银号。同时,岑又委托亲信继续收购生丝,用电船秘密运往香港,再转到其他国家销售。

    商会会长 投资兴学

    岑国华在广州永和丝厂当伙计的时候,便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先后到仲恺农校蚕丝研究班和暨南大学工商管理干部训练班学习,并取得了毕业资格,为日后取得事业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前,岑国华只读过两年的私塾。旧社会的私塾和现在的小学不一样,教育管理非常严格,虽然只读了两年书,但小孩子已经能够书写大部分汉字,而且能够熟练地用算盘计数。和许多商业新贵不同的是,岑国华没有在国外攻读的机会,自己的孩子也没有送到国外读书。尽管如此,岑国华依然凭借小聪明和勤奋用功在各级学校获得了不少关于蚕丝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因此得到了许多国外的蚕丝学发展的资讯。

    在兴办了第一家丝厂之后,岑国华不满足于现状,当时的缫丝厂采用单线眼脚踏式缫丝机生产生丝,产量非常有限,岑于是决定邀请暨南大学和岭南大学的科技人员来研究改革缫丝机器。这个时候日本方面发明了一种复式缫丝新法,效果非常好,于是岑又改变主意,亲自到日本购买了一批新机器用于实验,把四角车丝改为六角括丝,生丝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此,岑国华的名声开始显赫起来,在顺德南海一带又开办、兼并了几间设备先进的缫丝厂。用新机器提高生产效率的做法很快就在丝业界推广开来,岑的大胆尝试起到了带动的作用,珠三角丝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到的眼光。

    在新技术应用上吃到了甜头,岑国华没有就此止步,丝厂的事业还在发展期,他便不吝资金投资广州的高校,希望能够培育科技人才,这个期间,岑投资创办了岭南大学(一说是暨南大学)生丝研究所,同时还成为了仲恺农校的校董,声望极高。不过,出资办学成为校董也有出于私己的原因,岑国华在经营丝厂的时候,深深知道科技知识对于生产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的后人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校董的身份正好能够助乡下的亲属前往广州读书求学。岑的弟弟以及儿子都在广州的学校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个时候的岑国华,已经凭借经济实力以及助学的名声成了上流社会的名人,被推举成为广州商会的会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0世纪20年代末当选为广州商会会长。

    记者视线

    岑氏经营有道  用人不惟亲

    岑氏家境贫寒,童年时代的岑国华辍学之后,便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摘桑叶、清杂草之类的工作,平时则经常借邻居和亲戚家的书籍来阅读,他的记忆力很强,许多人都称赞他是过目不忘的聪明人。少年时代就显示出天资聪明的岑国华,12岁那年被其堂叔岑细礼推荐到当地的瑞和伦缫丝厂做学徒。在瑞和伦打杂,岑国华非常勤快认真,干活也有条理,空余时间就看报纸,不懂就问,肯开动脑筋,有时候还帮助当掌柜的堂叔做抄写以及算术之类的工作,进步很快。

    岑国华从做杂工开始认识生丝的生产工艺,后来做买手,再到成为私人老板,一步一步从低到高成长起来。也许和岑自身的经历有关,他在当了大老板之后,也同样要求自己的亲属从打杂的工作开始做起,逐步认识丝厂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岑国华的三弟岑汝祥少年时期便被送到广州,在哥哥的丝庄当杂工,岑氏在广州的每一家钱庄、洋行、丝庄等等,三弟都打过工,熟知其中的细节。当时岑国华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不要一朝富贵便忘乎所以,凡事要从小处着手,用心经营。

    与此同时,岑国华出资兴办的生丝研究所培养出不少的科技人才,均被送到顺德、南海等地的缫丝厂负责具体工作。岑国华用人不在于亲贵,而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这也是其事业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的原因之一。

    岑氏在农村的缫丝厂,多聘用自梳女做工人。自梳女是指蓄发不嫁的女子,顺德的自梳女最为出名,是蜚声一时的“红人”,原因是在缫丝厂里做工的自梳女,勤快伶俐,而且没有家庭包袱,一般每人每月收入在三十元白银以上,比男工收入还高,所以有地位、受尊重。有了熟练女工和技术人员作基础,岑国华的缫丝厂发展更加迅速,以高质量著称,其创立的“鸡球”粗丝和“明珠”、“飞轮”精丝很快就在国际市场打开销路,是当时世界有名的优质产品,生丝销往亚、欧、美洲等地区。从广州农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在乐从附近的农村进行土壤改良,以及养蚕种桑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使这里的桑、蚕、茧,丝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直接引领了当地的生产水平。

    地理记忆

    顺德老屋

    葛岸西村瑞和伦大街

    岑国华老宅旧址在今天的葛岸西村瑞和伦大街10号。

    岑国华,名汝鎏,系顺德乐从葛岸西村人。顺德乐从葛岸西村位于佛山市边缘,与澜石一桥相通,当年葛岸西村是有名的蚕桑种养地,据说桑树遍布整个村庄,人们以种桑养蚕为生,时至今日,桑树葱茏的景象已不复再,村中民房林立,不见林阴。岑国华的旧居,在今日的瑞和伦大街之上。“瑞和伦”是岑从前打杂工的丝厂,在当地颇有名气,近年居民用地扩张,新建的街道遂取名为“瑞和伦”,至于岑氏的故居,原本幅员宽广,有相当的规模,以前室内高档家具俱全,是典型的富贵人家,可惜后来经历“文革”变迁,同时因为没有人打理,已经没有了原本的模样。

    瑞和伦丝厂旧址    早年的岑国华曾在顺德瑞和伦丝厂打工。

    光宗耀祖    至今保存完好,仍然门庭显赫、雕梁画栋的岑国华顺德老屋,是兴旺发达时的岑国华出资兴建的。

    幸运的是,岑国华家父的住所现状保留完好,岑的四弟便居住其中。岑国华的孙子岑文本介绍说,岑家当时家境贫穷,岑国华在广州发迹之后,没有忘本,出资为父亲添置物业,还给父亲娶了小老婆。岑父之居所,青砖木梁,依照了传统建筑的模样建造,占地约为80平方米,但楼房比其他民房要高出不少,而且门窗均用上等材料,窗户的雕花显露了乡绅富豪的意味。

    生丝研究所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岑国华在广州度过了一生中事业最辉煌的年月,然而毕竟岁月久远,也非军政名人,所以关于他的文字方面的记载资料极其欠缺。记者走访了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得到的答复是档案室只保留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资料,至于民国期间的“校董”,自然没有记录在案。至于“岭南学院生丝研完所”,历经70多年,也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广州旧居

    文昌南路观音直街

    观音直街    现状位于文昌南路观音直街的岑国华广州旧居如今是古玩市场。

    岑国华的三弟岑汝祥曾经在广州的银号打杂,通过他的指引,记者在荔湾区文昌南路观音直街找到了岑在广州旧居的原址。观音直街6号原本是岑在广州购置的物业,是典型的西关大屋三进式房间,岑一家二十多口人都住在这里。日本轰炸广州的时候,观音直街6号曾经被坠落的飞机误中,伤亡重大,不过当时岑国华已身在香港,没有遭难。现在的观音直街依然有老街道的模样,只是6号的原址已经在十多年前拆建,如今成了古玩市场。据附近的居民称,以前此处的老屋规模不小,临街的墙体有近20米宽。

    四大钱庄

    十三行故衣街

     

    十三行故衣街新貌    岑国华曾在十三行故衣街开办了贞记、贞祥、源记、发记等四大钱庄。

    岑氏的银号位置在人民南十三行故衣街,总共有四间,具体的地址已经失传。十三行是广州解放前钱庄、银号最集中的地方,许多人都来这里购买金币、换“军纸”,一路上有大大小小的各色银号。至于故衣街,当时则多以买卖玉器、铜铁为主,岑氏的钱庄分号在故衣街落足,也说明了岑氏起家较晚了。

    人物采访

    岑氏家族

    岑国华三弟岑汝祥少年时曾在岑国华的广州丝庄打工。

    岑国华一共有16个子女,其中男丁有四,最小的儿子岑佑辉目前身在广州,可惜因为健康欠佳,卧病在床,无法接受记者的采访。岑国华离开广州之后,本地的物业交给次子管理,因为经营不善,还没有到解放,丝庄、洋行、银号都守不住,家人不得不变卖家产。后来因为大子和次子相争的原因,岑的第三个儿子岑耀佳无奈之下回乡度日,落地生根。县、村曾经组织过几次对岑国华事迹的调查,都是由岑耀佳提供资料和线索的。不幸的是,岑耀佳在上月患病去世。

    岑国华给自己的父亲娶了小妾,岑家便添了两子,都还在世。不过三弟岑汝祥的年纪比岑耀佳还要小9岁,少年时期岑汝祥在广州的丝庄打工,其时岑国华已经准备弃粤赴港,两兄弟碰面的机会并不多。

    岑氏物业

    广州钱庄分布图

    记者(以下简称“记”):岑国华在广州的物业分布在什么地方?

    岑汝祥(以下简称“岑”):我大哥在广州的时候,买了西关一处豪宅,他有五个老婆,其中有四个都是在广州娶的。当时住的地方很大,里面有许多小房间,解放之后我还去看过,那时还没有被拆除。至于岑家的四间钱庄,都开设在十三行以及十三行的故衣街,距离非常接近,因为当时我还小,在银号和丝庄都是做杂工,没有参与经营,所以也无法得知钱庄交易的数额。至于丝庄,是开在沙面的英租界,当时英国人和我大哥的关系非常好,还送了两部车给他,有私人司机。

    沙面的丝庄叫永泰隆,是广州最大的丝庄之一,很受外国人欢迎,主要的生意也来自于外国人的采购,后来打仗的时候由于没有外国的订货单,所以丝庄也经营不下去了,最后改名为“荣昌”。

    岑氏后事

    抗战时在香港郁郁而终

    记:岑国华是自己一个人去香港的吗?家里人如何安排呢?

    岑:大哥去香港比较匆忙,只带了最小的那个老婆去,我叫她“五嫂”。他一方面去香港避难,另一方面有想在香港重新起家的打算,当时广州的生意已经出现颓势,只有到其他地方寻找出路。广州的物业是交给他第二个儿子管理的,后来因为没有经营好,剩下的生意都陆续结束了。其他家人大部分都留在广州,也有一些人回到乐从。日本人轰炸广州的时候,大哥的旧居不幸被击中,其中一个老婆和一个女儿在那次灾难中丧生。我大哥在香港过世的时候,只有五嫂在他身边,后来她和我们也失去了联系,至今没有音信。

    岑氏逸闻

    曾购机关枪守村抗日

    记:岑国华除了经商之外,还有没有参与过一些革命运动?

    岑:这一点我并不直接了解,但也听别人说过,大哥没有参加过军政活动,只是他曾经秘密给西江纵队提供过买军火用的资金,而且在日本人企图攻占顺德的时候,他曾经买了两门德国产的机关枪镇守本村,那两门机关枪非常先进,火力很猛,日本军没有办法从正面攻入,双方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据说当时我们村是顺德最后失守的村庄。